首批10名青年採編人員赴河北省灤平縣駐村蹲點調研半月,實踐鍛煉體會多

駐村歸來話振興(人民眼·大興調查研究)

2023年04月28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至圖⑧依次為本報政治文化部記者史一棋(左),海外版記者彭訓文(左二),國際部記者周輖(右),地方部記者門杰偉,評論部記者孟繁哲(右一)、內參部記者李維俊(右二),經濟社會部記者葛孟超(右),體育部記者王亮(左),海外版記者楊俊峰(左一)、新媒體中心記者李思堯(右一)在河北灤平縣駐村蹲點調研活動中深入採訪。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強調,“要拜人民為師,甘當小學生,特別要多交幾個能說心裡話的基層朋友,這樣才有利於了解真實情況,才有利於把工作做好。”

河北省灤平縣、河南省虞城縣是人民日報社定點幫扶縣。今年,本報編輯記者分批前往灤平、虞城開展駐村學習教育和實踐鍛煉。3月20日至4月3日,本報首批10名青年採編人員赴灤平縣開展為期半個月的駐村實踐鍛煉。他們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從一個個小山村的蝶變中,見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巨變﹔從基層干部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中,獲得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真知灼見。

“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

怎樣全面推進“五個振興”?產業振興這個“重中之重”咋突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底線任務”咋兜牢?如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駐村歸來話振興,10名青年編輯記者向我們分享他們的駐村見聞、思考體會。

葛孟超、門杰偉(駐付營子鎮頭道河村)

周輖、史一棋(駐巴克什營鎮古城川村)

孟繁哲、李維俊(駐火斗山鎮孫營村)

彭訓文、王亮(駐虎什哈鎮北山根村)

楊俊峰、李思堯(駐張百灣鎮周台子村)

“五個振興”如何全面推進?

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強調精准、因地制宜

李思堯:“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讓產業幫扶政策落地見效!”“‘一村一品’要做優做強!”……我在周台子村駐村期間,縣領導來給鎮村干部開展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培訓,我全程旁聽。縣領導講得細致,鎮村干部發言積極,討論熱烈。2019年5月,灤平縣脫貧摘帽。近年來,縣裡在周台子村建立了人才培訓基地,定期面向鎮村干部、種植大戶、普通村民等宣講政策,開展農業技術、就業技能培訓等,致力於建強組織和人才隊伍。

村黨委書記范振喜帶領我們參觀了周台子村的農業生態產業園。過去,這裡隻種蔬菜,品類單一﹔現在,園子裡種了小番茄、櫻桃、奶油草莓等,四季果蔬不間斷。土地利用率高了,種植效益好了,村裡還趁勢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提升村庄人居環境,傳播灤河農耕文化。“這得益於黨組織引領、干部抓落實、專家出技術,以組織、人才振興推動產業、生態、文化振興。”范振喜向我們感慨,“‘五個振興’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要統籌部署、協同推進。”

史一棋:“協同推進成效大!”這是我駐村半月的深切體會。這幾年,古城川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清理私搭亂建,村干部、黨員帶頭從自家拆起,引得村民叫好,紛紛響應。過去擁擠的村道小巷,如今種上了多種花草。在村黨委帶動下,村集體成立了旅游公司,挖掘剪窗花、織草編等當地民俗文化,利用村民閑置農房打造特色民宿,如今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

孟繁哲:我駐的孫營村是個美麗的村庄,紅瓦白牆的建筑清清爽爽,硬化后的村道寬闊整潔,滿目初綻的新綠令人賞心悅目。聽村民們說,村子幾年前可不是這樣,環境臟亂差。鎮、村幾番調研后明確思路:鄉村振興既要協同推進,也要抓住重點、補齊短板。孫營村的突破口就放在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上。如今,小山村變美,村裡又有新規劃:依托自身和周邊鄉村特有的丹霞地貌景觀及生態農業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王亮:我駐的村子叫北山根村,“山根”就是山腳,光聽名字,就知道這兒是個偏僻的小山村。跟隨村黨總支書記郭瑞民爬村裡的后山,山上植被茂密,好幾段山路被枝葉遮擋,貓著腰才能過去。郭瑞民告訴我們:“以前,不少村民上山砍柴,破壞了植被,山上光禿禿的。后來,我們植樹造林、呵護生態,荒山綠了,環境美了,綠水青山帶來金山銀山——這兩年,村裡因地制宜,以生態振興為突破口,探索推進鄉村旅游,帶來生態效益。”

葛孟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也是頭道河村重要的“發展密碼”。作為鎮政府駐地,頭道河村臨近京承高速公路,兩條國道在村內交會,交通位置優越。利用這一區位優勢,村集體在靠近村口的地方建了2000多平方米商鋪,村民承租,經營飯店、藥店、理發店、超市等。村民陳明穎和丈夫租下一間60多平方米的門店,憑著燒制地道農家菜的手藝,每月收入5000多元。

“重中之重”咋突破?

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

周輖:南面潮河,北依群山,東臨京承高速公路偏橋出口,西望雄偉的金山嶺長城,這便是我所駐的古城川村。這裡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近年來,當地著力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挖掘農村生態新價值,打造精品民宿,發展鄉村旅游,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蘇紀萍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村裡一家民宿當廚師,每月能掙4000多元。

蘇紀萍說,在古城川村生活了半輩子,從沒想到村子能像現在這樣美。的確,眼前的古城川村,村道寬闊平坦,白牆灰瓦的房屋錯落有致。村黨委書記蘇繼文說,過去村裡私搭亂建多,人居環境差,辜負了這片好山水。后來下決心開展環境整治,才有了如今的村庄蝶變。

門杰偉:春日的頭道河村生機勃勃,漫山遍野都是綠,前些年栽下的果樹已在春風中探出花苞。在村裡,我不時看到一些村民上山栽種果樹。“我們這兒山多地少,單靠種庄稼收入微薄。前些年,村裡請來專家勘察,說我們村晝夜溫差大,土壤偏酸性,適宜種植蘋果等水果。”村民姜海新一邊種樹一邊對我說,“果真是這樣,我所在的合作社種了400多畝果樹,每年產出的果子供不應求。”

如今,頭道河村已成為附近小有名氣的果樹村,種植蘋果等果樹3萬多株,通過果園務工等帶動200多戶村民就業增收。我對村黨支部副書記袁立生的話印象深刻,“推動產業振興,要做好‘土特產’文章,突出地域特點,結合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品。”

楊俊峰:周台子村的“土特產”文章做得不錯,村裡產的大米遠近聞名。由於“兩山夾一溝”的地形特點,灤河從村口流過,村子水資源充沛,土壤肥沃,多年來村干部帶領村民建設種植基地,發展適合當地生長的長粒香米。村裡成立了專門的農業公司,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減施農藥化肥等科學管理,控品質、育品牌。“我們村種出的長粒香米細長又飽滿,色澤透亮,澱粉含量高。”村黨委書記范振喜說,每年新米出來,很快就銷售一空,行情好的時候,1斤能賣10元呢。

王亮:北山根村附近有一家加工制作紅薯干的農業企業。走進這家企業,我看到從本地收來的紅薯被運往車間,經過清洗、烘烤等工序后變成好吃的紅薯干。北山根村村民王艷南在企業裡務工,每月能掙約4000元。王艷南告訴我,現在還沒到紅薯的收獲季節,眼下加工的紅薯是去年收上來的,被企業保鮮儲存在恆溫冷庫裡了,“原先每斤紅薯賣一塊多錢,加工以后能賣到八九塊錢。”

發展農產品加工,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這是村裡這幾年謀劃最多的事兒。“我們這裡光照足、降雨少、晝夜溫差大,種出的玉米、紅薯很甜。”最近,村黨總支書記郭瑞民正忙著和北京的一家企業洽談合作。他和我們談及未來,“我們還將引入更多加工企業,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孟繁哲:在孫營村,一棵桑樹,衍生出多種用途。我們駐村期間,經常看到一些村民在為桑樹修枝剪杈。他們說,到了5月,漫山的桑樹將結滿桑葚,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承德一家公司在村裡打造“養生谷”,種植了300多畝桑樹。項目負責人邢士海給我們展示他們開發的桑葉茶、桑葉粉、桑葚干等多種深加工產品,“依托青山綠水的資源優勢,我們還將在開發養生產品的基礎上推進農旅融合,打造田園綜合體。”

“底線任務”咋兜牢?

做好防止返貧監測,落實、銜接好各項幫扶政策,聚力強產業、擴就業,激發脫貧群眾內生動力

李維俊:我在孫營村駐村走訪時,聽說了一件事。村民李文(化名)一家,脫貧沒多久,就遇到了坎兒:2019年底,他剛參加工作的兒子查出患了腎癌,需要大筆醫療費醫治。好在有大病報銷政策,幫他們報銷了大部分醫療費,村裡還將李文納入返貧風險重點監測人員,幫他申請到村衛生管理員的公益性崗位。

村黨支部書記王斌介紹,按縣裡要求,各村護林防火員、網格管理員、衛生管理員、河道清潔員等崗位,優先聘用返貧風險重點監測人員,同時建立就業幫扶機制,為他們外出務工牽線搭橋,提供幫助。駐村期間,我走訪了多名返貧風險重點監測人員,他們均能享受到一項以上的就業幫扶,駐村干部還定期上門,跟蹤監測。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王斌的體會是,“要發揮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預警響應作用,堅決防止規模性返貧。”

門杰偉:駐村期間,我也走訪了多家脫貧戶,發現疾病、災禍等是導致他們貧困的主要原因。以頭道河村脫貧戶邢蓮花來說,她的丈夫多年前因車禍去世,她本人患有風濕病等疾病,兩個孩子還要上學,日子過得緊巴巴。

后來,邢蓮花在多方幫扶下脫了貧,但各項幫扶政策並未立馬取消:發展養殖業有免息小額貸款等產業幫扶政策,孩子上學有“兩免一補”等政策,村裡還為她提供了保潔員公益性崗位。村干部也會時常上門,了解其家庭生活情況。“按要求,村裡對脫貧戶實施脫貧不脫責任、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幫扶、脫貧不脫監管。”村黨支部副書記袁立生介紹,“我們持續壓緊壓實責任,把各項幫扶措施銜接、落實到位。”

史一棋:這段時間,古城川村村民折靈霞家飯店的生意明顯好了,平均每月能賺4000多元。她告訴我,這得益於鄉村旅游帶動,更得益於政策的有力幫扶。原先,包括折靈霞家在內的多家脫貧戶經營的飯店生意都不大景氣,巴克什營鎮政府的駐村干部上門調研,幫著出主意:飯店裝修還需提升,菜品設計要多體現地方特色。

作為村子的結對幫扶單位,河北灤平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巴克什營支行經過綜合研判,為折靈霞等20多戶經營農家樂的店主提供低息小額信貸,幫助他們裝修店面、改進菜品。村干部也持續跟蹤,幫著解決經營難題,想方設法推介當地鄉村旅游,吸引游客。村黨委書記蘇繼文向我們說起他的新打算:“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主攻方向,我們將統籌各類資源、幫扶措施,多想辦法、出實招。”

楊俊峰: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主攻方向,周台子村的辦法是:在促進產業發展、擴大就業方面聚焦聚力。

在周台子村一家草莓生產基地,村民邢金霞告訴我,她把土地流轉給基地拿租金,又在這裡務工掙工資,“干一份活領雙份錢”﹔在家門口一家農業公司上班,村民付延伶身兼兩職,既負責田園綜合體的日常管理,又擔任導游,負責園區講解,每月收入2000元﹔在村裡的人才培訓基地,負責人李鎮介紹,為提升村民就業技能、增加就業機會,他們現已舉辦各類培訓230余期,培訓學員3萬余人次,服務員、保潔員、廚師等崗位培訓及農技服務培訓是重要內容。村黨委書記范振喜說,目前全村95%以上的勞動力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工業產業和旅游服務業的轉變,村民收入持續增加。

彭訓文:說一千道一萬,脫貧群眾還得依靠自身力量勤勞致富。過去,北山根村村民徐民守著一畝三分地,家裡收入來源少,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學,日子過得不易,那時他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初,他在村干部鼓勵下試養了4頭牛犢,村裡為他申請到小額貸款和相關產業幫扶政策,幫助他擴大規模。現在,他養的牛達到20頭,年純收入約10萬元。

村黨總支書記郭瑞民介紹,當地黨委政府注重激發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鼓勵實行發展類補貼,倡導多干多補、少干少補、不干不補,“以養牛為例,如果干得好,養殖規模持續擴大,還能繼續享受小額貸款政策,授信額度也會有所提升。”

駐村期間,我走訪了10多家脫貧戶,他們在政策激勵下發展種植養殖、民宿、農家樂等多種產業,有干勁兒更有心氣兒,說得最多的就是,“脫貧政策兜了底,致富還要靠自己。”

增收渠道咋拓寬?

發展富民產業,挖掘增收潛力,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落實惠農富農政策,激活農村各類資源要素

李思堯:別看周台子村現在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是個富裕村,過去也曾是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的特困村。村子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我在村裡看到,一個面積100多畝的櫻桃種植園區,吸納了20多名村民務工,聽說農忙時達到50多人。

除了櫻桃樹,村裡還有玉蘭菜加工廠、草莓採摘園、蔬菜智能溫室大棚……村民講,家門口就業活不重,錢不少,土地流轉有租金,務工有工資。如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駐村的所見所聞告訴我,關鍵是靠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富民產業。

葛孟超:對頭道河村不少種植戶來說,一棵棵果樹,就是他們的“搖錢樹”。作為村裡一家獼猴桃種植基地的負責人,宋文峰經營的30畝獼猴桃果園去年進入盛果期,收成約2萬斤,賺了約40萬元。宋文峰說,“我按照農技人員指導的技術標准操作,向科學經營、管理要效益。”而村口的那一間間商鋪,則是許多村民的“聚寶盆”,不少村民在這裡找到了就業機會。

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我們請教頭道河村黨支部書記姜武,他的實踐感悟是:“要多措並舉,進一步挖掘多元增收潛力。”

周輖:就這個問題,我們也請教了古城川村黨委書記蘇繼文,他的招法是,“完善聯農帶農機制,讓村民更多享受到產業增值收益。”

駐村期間,我們了解到,這些年,古城川村村集體牽頭成立旅游公司,利用村民閑置房屋,打造特色民宿。村民唐艷英把家裡閑置的房屋出租給旅游公司,每月都能獲得穩定的租金,經營上則由公司統一謀劃。在古城川村,像唐艷英這樣的村民還有不少,他們有的在民宿當管家,有的在后廚幫工,還有的自己經營民宿,不再出遠門打工了。據蘇繼文介紹,依托鄉村旅游發展,古城川村直接帶動全村300多人就業,實現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李維俊: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各村都在結合實際,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對孫營村的脫貧戶王敏而言,他特別感激黨的好政策:“農技人員定期上門,指導我們發展種植養殖業。去年,我還領到了種糧補貼和養殖補貼。”現在他種了7畝多地,養了80隻羊。雖然每天起早貪黑,但忙得有奔頭,日子越過越紅火。去年他搞養殖加上其他務工收入等,一共掙了7萬多元。

村黨支部書記王斌介紹,按照相關產業幫扶政策,去年孫營村累計發放種糧、養殖等補貼14.9萬余元,惠及村民340多人。王斌說:“帶動農民增收,需要持續落實好各項惠農富農政策。”

彭訓文:北山根村發展養殖業,有一塊集中的場地,村民稱作“養殖小區”。駐村期間我到這裡探訪,隻見紅磚壘成的一排排牛羊舍,水、電等配套一應俱全,村裡共有10多名養殖戶在這裡養殖牛羊。

養殖戶張立國告訴我,這片養殖小區原是一片閑置的荒地,鎮裡出資修建了牛羊舍,供他們免費使用。“過去,我們都是在自家房前屋后搞養殖。現在,有了這片集中養殖地,村裡的人居環境改善了,也方便我們擴大養殖規模。”看得出,張立國對鎮裡的這項舉措挺滿意。

不只是養殖小區,村裡原先閑置的荒山,種上了鬆樹、柏樹,提升了鄉村“顏值”﹔廢棄的坑窪地經過填平整修,建成了休閑廣場……農民增收渠道咋拓展?村黨總支書記郭瑞民說出村兩委的新思路,“讓‘沉睡’的資產變成致富活水,激活農村各類資源和要素。”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8日 13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