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弄潮兒

——中鐵大橋局以黨建引領超級工程建設

2023年05月08日09:22 | 來源:湖北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本報推出“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蹲點調研”專欄系列報道,聚焦我省大興調查研究的方方面面,深入報道各地各部門辦實事解民憂,廣大黨員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線接地氣,在調查研究中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解,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新動態和新做法,敬請關注。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

珠江口外,在環抱粵港澳大灣區的伶仃洋上,正巍然聳立起一座新的“國之重器”——全長24公裡的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國家“十三五”重點工程。東起深圳寶安,西至中山橫門,連通珠三角深圳、東莞、惠州城市群和廣州、中山、江門城市群,建成后將極大便利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施工復雜性超過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橋。

總部位於武漢的中鐵大橋局,承擔了深中通道S07標段的工程:建設1.6公裡中山側陸域引橋,深中通道全線60米、40米混凝土箱梁的預制與架設,以及全線110米、60米、40米鋼箱梁的運輸與架設。

2016年12月28日,西人工島先行工程開工,深中通道正式開建。

2023年4月28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合龍,標志著深中通道海上橋面全部拉通。

1000多個日日夜夜,來自中鐵大橋局深中通道項目部黨工委的36名黨員,組織帶領陸續參與建設的6500多名施工人員,以凝聚力聚合生產力,在浪奔潮涌間筑起牢固的“海上橋頭堡”,保障這一超級工程豪邁越海。

從2022年9月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先后四次來到深中通道施工現場,見証黨建引領超級工程建設風採。

戰風斗潮——

面對20年來最強台風,黨員第一個站出來

山竹,一種美味的熱帶水果。但在2018年的太平洋台風季,山竹被命名給那年的第22號台風。

當時,“山竹”被稱為近20年來最大的超強台風,最大風力達17級,9月16日在我國江門台山登陸時最大風力14級。幾天前中鐵大橋局深中通道項目部辦公區剛剛建成啟用。

50歲出頭的項目部黨工委書記佘巧寧戴著眼鏡,看上去書卷氣很濃,卻是一位參與過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武漢二七長江大橋和港珠澳跨海大橋等多項重點工程建設的“老工程”。

面對氣勢洶洶的“山竹”,經驗豐富的他很清楚嚴重性:

項目部承擔的陸域1.6公裡的引橋施工已全面鋪開,沿線布設20多個施工點,多台大型龍門吊、鑽孔機、旋挖鑽機等設備進場,鑽孔樁已經打了80多個,400多名工人已在工區“扎營”——超強台風來了,施工要暫停,人員、設備安全怎麼辦?已有的建設成果遭損毀怎麼辦?耽誤的工程進度怎麼趕?

危急時刻,黨員骨干站出來,普通群眾見了,也紛紛跟著“請戰”。

9月15日,佘巧寧簽發項目部黨工委文件,宣布成立包括自己在內、由11名黨員和3名群眾組成的14人“防台突擊隊”。

突擊隊一組建,各項防台風工作迅速有條不紊地展開:

聯系車輛和市區酒店轉運、安置撤離的工人和項目部工作人員,安排專人將大型施工機械轉移至高處,檢查與加固工地設施及辦公區設施,做好各類應急預案,准備后勤保障物資……9月16日晚,根據工作分工,佘巧寧帶領8名突擊隊員留守在項目部,迎戰“山竹”。

時隔數年,項目部辦公室主任、留守黨員突擊隊員朱劍對那一夜仍然記憶猶新:“大家都沒睡覺,大概深夜11點多台風來了,乘著夜色透過窗戶向外看,幾層樓高的海浪一排排地向我們的房子扑打過來。”

為了搶修被台風破壞的項目部用電系統,項目部安全部部長趙俊、一分部安全總監李秋兵和電工王寧,互相攙扶著,頂著風蹚水出去接備用電源。趙俊撐傘,李秋兵遞工具,王寧接電,前后忙活了一個多小時。

施工點沿線滿目瘡痍,連防浪堤都被沖開一個300多米長的缺口﹔工地上到處是過膝的積水和台風卷來的雜物,所有打好的鑽孔樁都被積水和淤泥覆蓋。二分部支部書記魯慶,開動私家車巡查工地和梁場受損情況,結果車陷在泥坑裡,他干脆把車丟在那兒徒步去各處查看,直到幾天后才有機會將車拖到修理廠。

清點損毀,搶修要件,與后方團隊共同制定災后重建方案、聯系重建事宜……留守的突擊隊員們就著方便面、火腿腸和礦泉水,集中在項目部的一間會議室裡吃住3天,做好各項守護工作和重建修復准備工作,將“山竹”帶來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點。

“這一仗”打下來,佘巧寧對之后的工作充滿了信心:“黨員引領、骨干帶頭,這支隊伍靠得住!”

掐准“潮頂”——

運架梁,必須要會看潮水的“臉色”

1月4日,我們第三次來到深中通道採訪時,恰逢非通航孔橋吊裝最后一片箱梁:第293片。

“你們來得正是時候!”當天傍晚18時,朱劍拉上我們登上“天一號”海上大型運架一體船,前往架梁現場。

“天一號”的頭部,赫然起吊著當晚的主角——一根長110米、寬20米、重1252.6噸的鋼箱梁。它將被架設至35—36號墩之間,從而連通全線非通航孔橋。

海風輕拂,船隨著潮涌波動。架梁,必須要會看潮水的“臉色”。

隨著“天一號”進入待架孔位,潮水瞬間“變臉”:鋼箱梁已被提升至極限,潮水的高度還差30厘米。一旦此時起風,箱梁有可能砸向橋墩,甚至造成“天一號”側翻。

一分部現場經理蘇世超的大腦飛速運轉,憑借經驗,他決定讓“天一號”再等一等。果然,潮如約而至,箱梁被順利架設在橋墩之間。經測量,縫隙誤差不超過5厘米。

此刻,“躲”在項目部的“幕后大佬”——項目經理張愛民才放下了手中的鼠標。由於擔心去現場會給大家增加心理壓力,他選擇留在項目部。通過不斷點擊刷新“船訊網”上“天一號”的經緯度,他心裡有了底:最后一片梁,穩了!

霎時間,陣陣禮炮沖向空中,朵朵煙花絢爛綻放。至此,項目部承擔的深中通道全線非通航孔橋箱梁架設任務,全部完成!

深中通道上有萬名建設者,中鐵大橋局項目部最高峰時就有千余人。“這麼多人一起在大海上‘穿針引線’,而且走了7年之久,如果沒有黨建引領和保障,這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張愛民感慨,每一次運架梁,都考驗著他們強大的協調能力。

每片箱梁架設前,一分部物資機械部副部長胡成這位“軍師”會提前“登場”。他根據潮汐圖“掐算”出“潮頂”到來的時間,以此推算出運架梁的窗口期,並制訂一個龐大而周密的計劃表:取梁,涉及4家供應單位﹔運梁、架梁,需要穿過3條航道和4個海事管理區域,涉及協調11家相關單位。“沒有黨建引領下的組織協調能力,這些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胡成說,如果要自己單獨去和一家家單位協調,也“談”得下來,但一遇到和其他單位作業期沖突,效率可就快不起來了。

蘇世超會根據寶貴的窗口期,安排橋墩墩頂布置、航道疏浚、掃測等具體工作,確保“天一號”能順利取梁、運梁、拋錨固定、架梁、退船和返航。

“確保萬無一失。”每次架梁前一晚,蘇世超都會失眠,腦中不斷地核驗數據。

然而,和潮水打交道,哪能百分之百拍胸脯。

風向和水道的方向不一致,船就可能撞到橋墩上﹔遇到支航道回淤或有沒掃測出的殘留物,船就有擱淺風險﹔主航道有集裝箱貨輪經過,或突遇大風,起吊的箱梁也會變成“擺錘”……

每逢此種,即使蘇世超再心有不甘,也隻能一言不發地“打道回府”。但絕大部分時候,蘇世超都是雄赳赳氣昂昂地回來。一片片箱梁,如期在海上架起、連接成鋼鐵“巨龍”。

其實,最后一片梁原本計劃在2022年12月底完成架設,為何“跨了年”?

2022年12月,架梁到了最后的沖刺期時,正逢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職工們已有近三分之一“中招”。當時,沒有一名黨員退縮,全部挺在架梁一線。

發燒最怕吹風。最艱難的那幾天,蘇世超發著燒也在頂風干活,平時一口氣就能爬上的60米籠梯,他不得不歇了9趟。

大家的“拼”勁給了一分部經理李勇莫大的激勵。李勇本想乘勝追擊,盡快把最后一片梁架完。然而,大家都幾盡極限。特別是“天一號”的船員扛不住了。由於船上密閉性強,已有將近一半的船員感染。

“無論如何請‘天一號’再堅持堅持,年內把最后一片梁架完!”李勇叫上同事,專門買了幾十箱牛奶,慰問“天一號”船員,還想去“做做工作”。

可船上的一幕,瞬時讓他紅了眼眶:船長、大副剛感染不久,強撐著半躺在座位上,嗓子痛得說不出話來﹔船員們的眼珠子都是紅通通的……“我們有克服困難的信念,但也不能不顧科學去蠻干。要干,就干出高質量!”就這樣,李勇的“工作”沒做成,最后一片梁“跨了年”,業主還專門到現場為他們打氣。

站立潮頭——

敲門“敲”出國內首個智慧梁場

超級工程,就意味著有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攻關。

智慧梁場的“誕生”,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深中通道項目的箱梁預制規模大,單片箱梁最重可達3180噸,堪稱“世界梁王”﹔同時,箱梁種類還多,轉換時必須省時、高效。為了最大程度提升制梁效率和質量,深中通道項目在國內首次大規模將BIM技術融合應用於預制箱梁的全過程生產管理,助力施工高效開展。深中通道海上橋段架設的155片混凝土梁,均由中鐵大橋局自主生產預制。

2022年9月22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佔地234畝中山智慧梁場,建設正酣。

梁場內,隨著技術員陳德華在手機上輕輕一點,上百個噴頭頃刻颯颯作響、噴出水霧,養護預制中的4片混凝土箱梁。在這裡,1000多個攝像頭和感應裝置密布,猶如一套“神經感應”系統,不僅能看,還能感應溫度、濕度,自動養護。

誰能想到,這個智慧梁場,當初居然是張愛民一家家敲門敲出來的。

當時,國內梁場隻能實現局部智慧化,如何實現全流程智慧化尚沒有解決方案。

智慧梁場分為混凝土加工系統、鋼筋加工系統、物資採購系統、張拉壓漿系統、模板系統和中控及監控系統六大部分。其中,最難的就是“模板自動化系統”,它需要打通BIM軟件系統和現場設備,涉及多行業、多領域。設備廠商都要用自己的軟件,要他們去和別的軟件連通,費勁還沒有附加值,沒人願意做。

“國家有需求,我們就要搞出來。”張愛民牽頭成立了BIM攻關小組團隊。12名隊員,全部是共產黨員。

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攻關小組隊員們一次次上門做工作,不少廠商還是強硬地拒之門外。“做個樣子算了。”“打不通就不打通了。”有人這樣“勸”張愛民。

佘巧寧感慨,按照傳統項目施工以經營利潤為導向的理念,張愛民做的是“費力不討好”且“不賺錢”的事,即使他自己願意做,其他人也不會協作。但這是在黨建引領下的偉大工程,無數像張愛民這樣的共產黨員,會去做、會去拼,大家放到第一位的,不是干成就能拿多少績效,而是“干出一番事業”。

談未來前景、談責任與擔當,在隊員們鍥而不舍的“敲門聲”中,一家國內企業終於同意試試。

設備廠商願意在設備研發方面配合。緊接著,張愛民又找到了中鐵大橋局橋梁科學研究院以及業內高校共同研發軟件系統。很快,系統做成了,設備也到位了,國內第一個智慧梁場就此誕生,能夠實現鋼筋加工、模板拼裝、澆筑混凝土、養護等全流程智慧化。

2018年11月,時任交通運輸部總工程師周偉率院士專家一起來到梁場調研,稱贊“技術領先,代表了未來中國梁場的發展趨勢”。

通過BIM技術的加持,智慧梁場的鋼筋加工效率提升40%、生產全過程效率提高25%、勞務人員投入減少28%、作業工時平均降低40%。與傳統預制場相比,每片箱梁的生產費用可降低4.02萬元,總計降低成本約3200萬元。該項目獲得“2021年中國公路學會交通BIM工程創新獎特等獎”。

2023年是深中通道土建主體工程收官之年,伶仃洋大橋剛剛合龍,海底隧道將實現全線貫通。

中鐵大橋局深中通道的建設者經受這段歷練后,將再次出發前往國內外一個個重點項目,繼續為新時代偉大祖國建功立業。

記者手記

在超級工程中淬煉黨性

深中通道的建設者們能與潮水鍥而不舍地“斗智斗勇”,繞不開兩個字:黨建。

深中通道有60多家參建單位、萬名建設者。為了建好這一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成立建設期黨委,構建起了項目建設期橫跨不相隸屬關系的黨組織的共同體,打造重大工程項目“全域黨建”新模式。

全域黨建,給這一世界級工程帶來了什麼?深中通道管理中心黨工委專職副書記楊陽用八個字總結:擘畫、賦能、融合、先鋒。我們在採訪中,處處能找到這八個字。

聯合黨建,讓業主方與施工方的關系從“合同”到“合作”,工作模式從“管理與被管理”切換為“黨內一家親”。

黨員,是建設者們行動的“定盤星”。蘇世超在架梁技術上的充分自信、李勇的實事求是、張愛民率領BIM小組開展技術攻關、黨員突擊隊隊員抗擊“山竹”,他們,就是共產黨員的樣子。

黨員的先鋒作用,還帶動了普通員工的積極趕超。2019年、2020年,中鐵大橋局深中通道項目部黨工委連續兩年獲得深中通道黨建紅旗獎。

黨建與生產深度融合,讓深中通道加速越海,淬煉著湖北的建設者們。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中鐵大橋局,歷經70載風雨發展,已在全世界建成4000多座各類橋梁,逐步形成了“橋頭堡·黨建”品牌。誠如這一黨建品牌的內涵——每個黨支部都是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他們再次出發前往國內外一個個重點項目,繼續為新時代偉大祖國建功立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漢昌 黃磊 志慧 胡祎)

(責編:王珂園、秦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