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化解養老服務深層次矛盾
江蘇省民政廳多點深入密集調研,主題教育緊扣“實”字
“老人家您好,經常來這裡活動嗎?樓下的社區醫院能做康復嗎?”“銀發食堂有哪些菜?吃一頓自己要掏多少錢?”“在主城區運營綜合養老服務旗艦店,有什麼困難需要我們協助解決?”5月16日至17日,記者跟隨省民政廳主題教育調研組先后奔赴宜興市、蘇州市,在蘇州市姑蘇區大公園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謝曉軍接連向老人、工作人員等發問。
養老服務既是關系民生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國之大者”,也是關乎千家萬戶安康幸福的民之關切。當前,江蘇正著力構建“蘇適養老”服務體系,雖然取得積極成效,但仍存在供給總量不足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不充分、社會力量參與活力尚未有效激發、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如何化解養老服務深層次矛盾、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是這次省民政廳主題教育調研確定的重要課題。
“今年機構收住老人數量有增長嗎?市場份額佔比多少?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點如何布局?產教融合還有哪些堵點?”帶著問題尋找解題“鑰匙”,調研組直奔現場、直插基層,與公辦、民辦、公辦民營等不同經營主體,以及與機構、居家、社區等不同場景服務提供方深入交流。
省民政廳一級巡視員沙維偉說,這次調研中,摸到很多養老產業發展的一線情況、一手情報:如何延伸養老機構全產業鏈條、開展多業態服務,如何解決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機構培育力度不夠以及養老服務人才緊缺等難點……每到一處,既面對共性問題,也遇到個性問題,民政部門將一一梳理、逐步解決。
“國企多業態參與養老服務,蘇州先行先試,能否為省內其他區域提供示范‘樣板’?”蘇州康養集團是全國首家由地方政府設立的市屬一級國有康養企業,其怡養老年公寓、護理院、老年醫院、康養產業學院等產業模式引發調研組思考。
樂惠居蘇州健康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雷說,近幾年企業受疫情沖擊影響很大,營收、利潤均大幅下降。由於養老機構沒有重資產、融資渠道有限,生存壓力很大。各機構負責人也都拿出詳實數據,反映紓困補貼政策享受情況,以及當前面臨的人才、資金、資源等方面難點痛點問題。姑蘇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江政希望,政府也能關注到居家社區機構的生存狀況、加大對其運營補貼力度。
“我們這次來,就是聽真話、聽實話的。大家有什麼問題、想法和建議都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探討交流。”調研期間舉行多場座談會,謝曉軍總是開門見山。
“招人難、留人難,是養老行業一大困擾。”姑蘇區劉高安老·慈樂圓護理院負責人徐慧直言,隻有拿出“真金白銀”,才能留住人才、打造本土專業化人才隊伍,構建起具有江蘇特色的照護體系。
姑蘇區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主任劉俊秋經營一家智慧養老企業,這也是全國最早的一批虛擬養老院之一。他坦言,當前養老產業競爭十分激烈,政府的一個購買服務項目往往有幾十家公司投標,希望政府合理引導、促進競爭良性有序,一味的低價競爭最終會損害老人利益和服務體驗。
座談中,大家既說成績也擺問題,既談困難也提期盼。調研組邊聽邊記,共同分析問題症結,探討解決辦法。對於現場提出的“養老機構與醫保聯網花費時間較長”“個別地區政府購買居家上門服務結算不及時”等問題,調研組當即交辦蘇州市民政局幫助協調解決。
調研組每到一處,就主動走進老人們中間,拉家常、問需求。“經過多輪篩選和實地考察,我選擇入住怡養老年公寓。收費適中、照護專業、活動豐富,我住在這裡很舒心。”“綜合為老中心就在家門口,有醫務室、助餐點、老年學堂等,真是太方便了。像這樣的養老場所,希望政府多建一些。”……調研組成員傾聽老人們講述,詳細了解其日常生活、入住體驗和感受,詢問他們對養老服務具體改進建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民營養老機構投融資能力弱、運營效率和抗風險能力低以及用地難、用人難、盈利難等問題,省民政廳進行了大量數據分析和案例研究。沙維偉表示,下一步我省將持續完善規劃、土地、財稅、金融、保險、人才等扶持政策,鼓勵更多經營主體參與,為老年人提供成本可負擔、品質有保障的養老服務。
記者了解到,我省《關於推動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 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正在審議中,將推出“一攬子”扶持政策,完善社會力量開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土地規劃、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支持措施。省民政廳將扶持培養一批專業化、品牌化的養老服務機構,落實一批養老服務領域民生實事,持續增強養老服務供給,滿足多元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
“養老服務好不好,老人說了算。我們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老年人滿意、老百姓認可。”謝曉軍表示,將按照主題教育要求,認真梳理問題,把基層和群眾所需所急所盼作為檢視整改方向,推出更多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舉措,進一步提振行業信心、穩定發展預期、激發市場活力。全省民政系統將重點圍繞統籌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統籌居家社區和機構服務、統籌硬件設施和人才培養、統籌行業發展和質量安全這4個方面持續發力,努力讓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成效。(本報記者 唐悅)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