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納溪區委調研農旅融合中的短板——

精准施策,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干部狀態新觀察·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本報記者 肖 遙 王明峰
2023年08月17日07: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編者按:《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確要求:“縣處級以上領導班子成員每人牽頭1個課題開展調研,同時,針對相關領域或工作中最突出的難點問題進行專項調研。”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立足區情,以農旅融合為主要抓手,大力推動高標准農田建設,保障糧食安全﹔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納溪特早茶品牌﹔鼓勵發展農村農家旅游,多元化增加農民收益﹔大興調查研究,鼓勵干部通過調研了解區情、增長才干,努力探索西部地區的鄉村振興之路。

四川瀘州納溪區名為“區”,除城區3個街道外,其余10個鎮都以農業為主,出產優質稻米和茶葉。在整體脫貧之后,如何立足區情,走出一條適合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路子,是納溪區委關注的重點。

以農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是納溪區委書記譚榮兵牽頭調研的重要課題。同時,納溪區委也希望通過調研,讓各級干部能夠了解區情、增長才干、精准施策,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稻田養魚蝦,園區聚合力

解決農戶倉儲能力不足等問題,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

晨起一陣雨,帶來了清涼。記者和納溪當地同志驅車趕往合面鎮。合面鎮位於納溪區西南部,距城區約25公裡。

山環水繞,車行至一處山谷間,視野突然變得開闊,一片黃綠色的稻田,宛如一張巨毯鋪展開來。稻田裡,一排紅色大字特別醒目:“瀘州市納溪區稻漁現代農業園區”。

合面鎮黨委書記潘志遠介紹,這裡是鳳坪村百畝沖,是納溪區的高標准農田核心示范區。名稱有“稻漁”,是因為稻田養魚蝦,可以增加農民收入。

“合面鎮是傳統的稻作農業區,上個月區裡也來調研過。”同行的納溪區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陳藺說。

譚榮兵和副區長王霞等調研組成員認為,這裡是傳統的稻作農業區,要加快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園區包括合面鎮、上馬鎮、護國鎮的16個村,按照“產村一體、產村相融、成片推進”的思路,整合農業、國土、交通、水利等領域的項目,打造集現代農業生產、鄉村休閑旅游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目前,園區已初具規模,2022年成為瀘州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調研組一路走下來,既看到了園區建設的可喜進展,也看到了諸多不足。

程小玲是合面鎮的種糧大戶,家裡4口人,流轉承包了160畝地,其中位於稻漁現代農業園區核心示范區的有110畝,全部用來種植優質稻米。

“現在我們種地的條件可好多了!”程小玲說起自家的生產情況:稻種免費、肥料免費,技術有指導、農機有補貼。

那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嗎?當然有!程小玲對調研組說:一是去年因為天旱,部分稻米經檢測有質量不達標的現象,導致整體銷售不暢﹔二是自家場地有限,倉儲能力不足,剛收獲的稻谷如果不及時晾晒,可能會發霉。這兩個問題,讓程小玲家去年的收入未達預期。

合面鎮農民朱元凱也有自己的擔心。他從2018年起經營一家農家樂,今年生意還算不錯,但總體上客源不穩定。他希望園區建好了,游客多了,農家樂的生意能夠好起來。

除了農戶反映的問題,調研組還發現了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園區內農戶未能充分利用高標准農田的優勢,農產品附加值不高﹔雖然納溪山清水秀,各鎮都在借機推進農旅融合,但是旅游元素還不多。

為此,調研組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推廣無公害水稻種植,建立農產品溯源體系﹔推行訂單農業,與農業龍頭公司洽談,實行包產包銷﹔建設烘干中心、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等,解決農戶倉儲能力不足等問題﹔豐富旅游元素,建設研學旅行實踐基地……

潘志遠說,今年合面鎮完成了生產道路、灌溉溝渠的升級改造,正在建設農耕文化展廳、農產品展銷中心。春播時,合面鎮順利舉辦了插秧節,反響不錯﹔到秋收時,將攜手上馬鎮、護國鎮,開展豐收節活動,希望能在農旅融合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找到突破點,發力茶產業

茶農收入單一,制茶技術需提升,加快推進規模化經營

7月中旬,譚榮兵和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雲旭到護國鎮調研,記者和調研組一起登上梅嶺“二月亭”。

亭在山頂,四望盡是茶山。納溪產早茶名不虛傳,在北緯28度附近,若論新茶採摘之早,納溪名列前茅。這裡氣候溫暖,每年2月初即可採制新茶。2011年,納溪特早茶獲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近年來,納溪區委多次組織調研組深入產茶鎮、村,了解茶產業發展現狀,卻發現實際情況並不樂觀。

“我家有30畝茶園,茶園規模小,品種也老,種茶效益不高。”梅嶺村茶農楊鋅說,自家茶園在山頂上,有50米高程,去年天旱,澆水抗旱成了難題。

“我們沒有特別有名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好茶也賣不上好價錢。”梅嶺村黨委書記朱春說,就是現在,梅嶺村的很多茶園還隻能賣原料茶。

“什麼是原料茶?”

“就是把茶葉賣給外地大品牌,人家經過簡單加工、貼上品牌,就成了名茶。”朱春說。

隨著調研深入,更多問題被發現。納溪區有茶葉基地31.5萬畝,茶葉種植涉及8個鎮、45個村,但是茶農收入來源單一,雖然脫貧,但不足以致富﹔茶農種茶、制茶技術落后,品質不夠穩定﹔茶園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梅嶺村建設了梅嶺茶葉主題公園,但配套設施嚴重不足……

調研組認為,這些問題中的大多數,並非茶農通過自身努力可以解決的,很多都需要區委、區政府牽頭、引導,通過精准的政策扶持,才能形成發展合力,改善納溪茶產業發展現狀。

經過反復調研和征求各方意見,納溪區制定了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10條舉措,大力支持茶園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種茶大戶按不低於50畝的標准流轉散戶茶園,支持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創建茶葉品牌。

針對茶農的具體困難,納溪區推出了精准的幫扶措施。“區裡領導調研后,建議我們更換茶樹品種。我今年改種了黃金芽、中黃2號等優良品種,茶苗由區裡免費提供。”楊鋅說,抗旱條件也提高了,村裡把變壓器裝到了家門口,茶園也布設了節水灌溉設施。

納溪區委、區政府還開展招商,引進一家福建茶企,通過合資成立茶業公司,開發納溪紅茶、納溪白茶等新品牌。

目前,護國鎮梅嶺茶葉主題公園和上馬鎮龍湖水香農康旅產業園、合面鎮稻漁現代農業園區一起,初步形成了一條旅游環線。但是,調研組發現,進入各景區的道路彎多路窄,停車場等建設滯后﹔各景區配套設施不足,缺少住宿、餐飲,留不住游客……

納溪區決定,統籌全區道路建設,優先支持上馬鎮至龍湖水香農康旅產業園道路建設﹔由區內的國有公司牽頭,建設梅嶺茶園餐飲住宿項目,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上馬鎮黨委書記任偉強說,根據區領導的調研建議,准備修建一條3.4公裡的“幸福美麗鄉村大道”,連通321國道。建成通車后,從321國道到景區僅需10多分鐘。

臨時黨支部,建到項目上

協調服務、整合資源,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黃大均是納溪區打古鎮丹桂村村民,家裡有3畝地,卻被零零碎碎地分成了7塊田。今年初,打古鎮實施高標准農田改造,黃大均積極響應。

現在,黃大均看到了改造的好處:坡地改成了平地,小塊田變成了大塊田﹔田坎硬化,灌渠整修一新。如今的稻田,不僅上下田方便,保水保肥能力也提高了,同時節省種地成本,稻谷產量也有望提高。

並非所有人都像黃大均一樣積極。譚榮兵和區委副書記唐浩然率隊到打古鎮調研,發現一些群眾參與農田改造的積極性並不高。

丹桂村四社的一名村民就不積極。村裡召開改造動員會,當時他在外地打工,沒有參加。實施農田改造,要修一條便道,他家的水田是必經之地,需要拆田坎。村干部打電話聯系到他。一聽要拆田坎,他極力反對,根本聽不進村干部的再三解釋。

“從他的角度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丹桂村黨總支書記趙剛說,“好處沒看到,反而遭受損失,換了誰都可能想不通。”

按照規劃,高標准農田改造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納溪區還要建設打古魚米之鄉產業示范園。為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納溪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讓黨員扎在項目建設一線、服務下沉項目建設一線。

今年6月,根據調研組的建議,納溪區委決定,成立中共打古魚米之鄉產業示范園項目臨時支部委員會,納溪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楊志敏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成員包括項目責任單位、施工方、相關區級職能部門、項目所在鎮(村)的有關黨員。臨時黨支部在項目結束時自行撤銷。

楊志敏介紹,臨時黨支部以推動項目建設為主要任務,發動黨員干部主動靠前。臨時黨支部可以提前介入項目的規劃布局,避免盲目性﹔協助各相關部門,統籌項目資金﹔引導產村融合,推動打通一、二、三產業。

趙剛作為丹桂村黨總支書記,也成為臨時黨支部的一員。他再次動員黨員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勸說那名村民,跟他算了算細致賬。看這麼多人來勸說,那名村民意識到拆田坎是利長遠的事情,最終答應參與農田改造。

“臨時黨支部的工作,不僅僅是說服群眾參與,更重要的是協調服務、整合資源,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打古鎮黨委書記冷安萍說,臨時黨支部成立以來,產業示范園項目進展順利。

(程少華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17日 11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