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注重同步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以“雙碳”工作為引領,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新時代新征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最鮮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
良好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綠色生態是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領導,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首次明確“美麗中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到二○三五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並將“美麗”寫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時強調,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牢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邏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將資源的有限性與發展的無限性結合起來,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保護好生態環境,生態價值可以增值。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綠色發展模式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觀,強調增量而不損傷存量,注重發展而不破壞平衡,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旨在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綠色發展是對資源高效利用、對環境全面保護的發展,是統籌兼顧、全面協調的發展。綠色發展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更加提倡生態平等,更加尊重和保障生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推動綠色發展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主要途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手段,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當前,面向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要,綠色發展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必須努力在理想和現實間保持張力,在人與自然間實現共生,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間促進和諧,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生態優美。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狀況,必須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工業文明價值觀念,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傳統發展模式,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進行生態化改造,加快形成資源、生產、消費等要素相匹配相適應的綠色發展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強調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建設美麗中國,需要以人民對天藍、地綠、水清等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平衡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索取與投入的關系,協調好利用和修復的關系,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的空間布局,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的“最大公約數”。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關系十四億多中國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淨土保衛戰,必須尊重規律,堅持底線思維,既要打攻堅戰,也要打持久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多年形成的產業結構具有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的特征,新時代以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文件的出台,著力在治氣、淨水、增綠、護藍上下功夫,對生態環境損害行為“零容忍”,緩解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推動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持續能力強的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
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一是保持力度。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加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治理力度。著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二是延伸深度。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布局之中,堅持開發和保護並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並舉,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自然再生產能力。三是拓展廣度。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健全“無廢城市”建設相關制度、技術、市場、監管體系,推進城市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加快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方面短板,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打好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組合拳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因此,為建設美麗中國,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努力推進全要素參與、全鏈條構建、全過程監管,不斷凸顯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
強化法治保障,實施最嚴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兩個最嚴”是要在制度和法治上堅決遏制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讓法治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強化財政支持、稅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價格政策支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規范節能環保市場發展,多渠道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強化綠色金融體系的頂層設計,加強對碳金融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盡快構建和完善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加強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保障建設,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積極開展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
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是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治、科技等多種手段。要將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成本,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加強科技支撐,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數字技術的擴散和廣泛使用,在使人類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獲得生態效益,從而提升人類發展的空間和維度。
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生態問責是生態文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責。”2015年5月,《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2015年8月,《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發布,指出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2015年9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印發,強調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建立國家環境保護督察制度。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生態問責的制度化舉措,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強化督察問題、形成警示震懾、推進工作落實。
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美麗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征。美麗中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五大,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部分,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美麗中國建設是需要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事業,人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誰也無法冷眼旁觀、置身事外、獨善其身。開展全面綠色行動,動員全社會以實際行動減少環境污染、減少生態破壞、減少能源消耗。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構建生態環境保護社會行動體系。通過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准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大力開展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做踐行者、推動者。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需要每位公民共同努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強化公民環境意識,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人民自覺行動。
瞄准既定目標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我國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我國一直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全球氣候治理的行動派,主動承擔並積極履行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義務,攜手各方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發揮積極作用。我國積極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強調,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中國已經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加速構建“1+N”政策體系。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要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調推進。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