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任曉剛
2023年08月18日08:0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用好政策空間、找准發力方向,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強調“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謀求國家發展和推動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必須把握新發展階段的特征與要求,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以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基賦能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發揮超大規模人力資源優勢,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決好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夯實物質文明基礎,增強精神文明的發展動力,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上述目標,都需要以高質量發展做支撐,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階段的迫切需要。新發展階段是發展提質增效的歷史階段。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綜合國力、經濟實力都躍上新的台階。與此同時,新發展階段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階段,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齡化加劇、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等現實狀況,要求我們在新發展階段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高效益、多樣化的供給體系來實現供求均衡,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立足新發展階段,必須通過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從全局上、源頭上、根本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才能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

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入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針對發展動力、發展不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深刻回答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路徑、原則、方式、目標等重大問題,是推動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指引。創新發展理念明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發展理念強調了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本質要求,綠色發展理念指出了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發展理念道明了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發展理念回答了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此,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質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從國內看,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這些都為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帶來新的機遇和動力。從國際看,隻有實現本國的高質量發展,才能以本國的大規模市場和高水平產業集群促進世界經濟增長,這有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加劇等問題,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良好外部條件。隻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盤活勞動、土地、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從而提高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才能推動信息、資金、產品、服務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之間的流動循環,打造要素豐富、流程暢通、環節協同、內外循環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為我們進一步推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實踐路徑。

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產權、准入、信用體系建設,打造高標准市場體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和稅制結構改革,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一國經濟的根基在於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是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重要舉措。這就要求我們走自主創新之路,推動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堅決攻克工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難題,提升我國工業化科技含量與綜合能力。要加快制造業創新,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堅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戰略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以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群體性突破和協同應用為主體,以人、機器和資源間的智能互聯以及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應用模式,全面解決創新能力和高端產業發展不充分、產能過剩、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佔有不足等問題。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全力促創新,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加大科技創新攻關力度,凝聚創新資源,調動創新積極性,為生產力發展掃清技術障礙、創造良好條件,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為生產力提升開辟新途徑,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支撐。統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疏通在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面臨的系列難點問題,推動我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著力實現技術創新、知識溢出與生產實體經濟相互結合,不斷降低要素交易成本。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最難啃的“硬骨頭”仍然在農村。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走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開展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拓展農業產業鏈。加強數字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發展農業新業態,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破除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制度障礙,促進城鄉要素循環。

大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深入貫徹協調發展理念,促進更加充分、平衡、包容的發展。不斷推進區域、城鄉、行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行業差距,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聚焦重點產業、數字經濟、高新技術、基礎投資、人才培養、能源資源與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謀劃區域發展戰略對接,加強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行業協調發展,解決發展所面臨的深層次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加快構建多邊、雙邊自貿區網絡,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步伐。著力改善國際營商環境,提高投資便利化程度,構建更高標准、更高質量自貿區網絡,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體系,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培育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主任)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