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戰略方向,明確了發展路徑。深刻理解、准確把握這一重要論述,對建設教育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據測算,我國目前的教育強國指數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進步最快的國家。但是,快速發展的中國教育,還存在大而不強、發展不平衡、人才供需錯位、國家戰略人才培養不足等問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堅持以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是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服務國家發展的要求。堅持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基礎,關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教育是提升人口質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把教育強國建設作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推動“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提高人口整體素質。
教育高質量發展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逐步提升。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國教育的主要矛盾也轉變為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和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迫切需要教育高質量發展,提質擴優,滿足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新期待。
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順應數字技術發展的要求。數字技術發展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區別於工業時代教育形態的數字時代教育形態。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建立在數字教育新形態之上的發展。重塑教育新形態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這種教育新形態,系統性建構教育與社會關系新生態,為每個學習者提供適合的教育,實現微觀層面的個人發展與宏觀層面的社會發展歷史性地全面高度統一﹔突破學校教育的邊界,推動各種教育類型、資源、要素等的多元結合﹔融合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數字空間,創新教育教學場景,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聚焦發展素質教育,基於系統化的知識點邏輯關系建立知識圖譜,創新內容呈現方式,培養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綜合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數據治理為核心、數智技術為驅動,整體推進教育管理與業務流程再造,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將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聯結在一起。現階段,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宗旨鮮明的體系。高質量教育體系體現黨的教育主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覆蓋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指導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巨大思想寶庫,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
高質量教育體系是立德樹人的體系。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目的,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高質量教育體系能夠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這樣的教育體系能夠讓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的學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長需要的教育,從而實現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高度統一。
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學制健全的體系。它包括新時代教育的指導思想、理論理念、結構組成、制度法規、方法范式、教學內容、教師學生、生態環境等,是一切教育相關元素構成的完整系統。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基點是基礎教育,龍頭是高等教育,具有縱向有銜接、橫向有溝通、進出有彈性的典型特征,使每個人能平等地接受良好教育。
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支撐強國建設的體系。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支撐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教育,是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教育,能夠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服務生命全周期的體系。終身教育思想深刻改變了人類教育的思想和形態,打通了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形成了覆蓋人的一生的教育。高質量教育體系是終身教育體系,服務人的生命全周期。在這個體系下,教育伴隨每個人一生,學習成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得以實現。
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當前指向
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需要以基礎教育為基點、以高等教育為龍頭、以建設學習型大國為根本,著眼各級各類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准確把握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當前指向。
高質量學前教育指向普及普惠科學優質發展。2022年,我國共有幼兒園28.92萬所,其中,普惠性幼兒園24.57萬所,普惠性幼兒園佔全國幼兒園的比例為84.96%﹔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為89.7%。學前教育在普及普惠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在普及普惠基礎上,高質量學前教育應遵循幼兒身心腦發育規律,加強學前教育科學指導。提高普惠園特別是普惠民辦園的保教質量,增強吸引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奠基終生發展的學前教育。
高質量義務教育指向優質均衡和素質教育發展。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人民群眾想在“家門口上好學”還難以基本滿足,“城市擠”“鄉村弱”的辦學矛盾還在加劇,發展素質教育還有待深化。針對這些問題,提升義務教育質量,應動態調整縣域學校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深化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發展素質教育,推進五育融合,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
高質量中等教育指向多樣化、特色化發展。2022年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1.6%,為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提供了基礎。高質量普通高中應全面落實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要求,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提升學生創新素養和科學素養﹔應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舉辦一批科學高中、外語高中、藝術高中等。高質量中等職業教育應清晰定位在職業基礎教育上,牢牢把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
高質量高等教育指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6%,在學總規模達4655萬人。高質量高等教育應切實發揮好龍頭作用,強化分類發展和評價。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大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高質量職業教育指向增強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目前,我國有1.1萬多所職業學校,開設了1200多個專業和10萬多個專業點,已建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但是,職業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提升行業企業的參與度,化解職教人才培養供需的矛盾,大力發展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提高職業教育的產業適配性,源源不斷為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高質量終身教育指向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立健全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步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也是現代人追求高質量生活的應有之義。總體來看,我國終身學習體系相對比較薄弱,應引導全社會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終身學習平台資源建設,深化全民閱讀,拓展老年教育內涵,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著力推動普惠性人力資本提升,促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學習空間成為現實。
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數字化在推動教育公平,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准確把握教育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教育變革新趨勢,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智能技術支撐的教育新基建,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
聚焦人的全面健康快樂成長,設計更具彈性的個性化學制。根據人的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在學生身心成長過程中,基於實踐和基於教材的認知過程應該交錯,身心健康強壯應該並重,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在建立系統化感性認知基礎上,根據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深化理性認知。同時,探索面向個人生涯設計的彈性學制。如通過以天、周、月甚至年為單位,個性化統籌系統安排時間。
建構大規模個性化自主探究學習范式。學校可能不會消失,模式將會改變。跨年級、跨班級、跨學科、跨時空的學習共同體取代傳統班級成為常態化的基本教學單位。基於數字空間,根據教或學的需要,特定學習共同體可以隨時建立、隨時解散。充分滿足學習社會性與個性化結合的要求。通過更適合的學習生態,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教育,實現更高質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衡。
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數字技術,教師幫助學習者發掘個人潛質,激發學習興趣,指導、督促學習者在最具天資、最感興趣的領域,用最科學、最有效的方式自主學習,爭取成就個人在社會中的最大價值。需要強調的是,在現有人工智能科學和腦科學獲得革命性突破前,盡管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和中心,但是仍然發揮無法替代的主導作用,人工智能無法取代教師,但必將賦能教師。
將工業社會備用式知識學習升級為學習者能力建構。目前,基礎教育內容組成還是沿用工業時代建立之初的方式,即讓所有學生共同學習儲備可能用到的幾乎全部基礎知識。隨著數字技術的深入廣泛應用,可即用即查(學)的知識將逐漸從教育內容中剝離。數字素養、計算思維、數據治理和綜合創新能力構成新的教育內容主體。新技術建立新的教育傳播符號及組合,進而建構新的教育內容。數字技術發展引發知識的聚變現象和裂變現象,進一步推動教育內容革命性重塑。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