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把握“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

王治國
2023年09月20日08:3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能夠歷經五千多年歷史變遷而長盛不衰,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得益於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勇於創新的精神氣質,得益於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是對中華民族創新進取精神的精准把握,也是對文化建設方法論的深刻闡釋。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做到守正創新。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尊古意味著承古啟今。中華文明的創新性,不是那種割斷歷史與傳統的無根基創新,而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實踐,把握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深厚底蘊,建構中國理論,闡釋中國道路,在尊重傳統基礎上的革新、創造。在守護中華民族正氣的同時,不斷砥礪前行﹔在尊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忘開拓創新。一方面“守正”前行,一方面“尊古”創新,一體兩面,並行不悖。

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証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創新是一種進取精神。從《詩經·大雅》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到《禮記·大學》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到《周易》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創新變革思想和蓬勃的創造活力,一脈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創新進取精神深深內嵌於中華兒女的基因,塑造著一代代中國人。

自強不息、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恆的勇敢氣概和精神正氣,是中華民族刻在骨子裡的精神密碼。正是因為這種“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的創新自強精神,“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才有了綿延五千多年、長盛不衰的中華文明。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更需要我們賡續中華文脈,把握創新這一中華文明的內生動力、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應歷史之變、解時代之問,為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是一種務實行動。“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后載人飛行任務順利完成……輝煌的科技成就是新時代中國人民創新的生動體現。中國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改革開放大潮中銳意進取、敢闖敢拼的企業家,科研攻關一線大膽創新、攻克難題的科學家,鄉村振興熱土上探索經驗、蹚出新路的基層干部群眾,皆是進取的行動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百年奮斗,從創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再到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依靠的都是務實的行動力。面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更應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匯聚強大創新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貢獻。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