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生態文明建設“組合拳”

曹文宏
2023年10月09日08:0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了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同時也對目前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作出最新判斷,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針對這種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好生態文明建設“組合拳”,提供了根本遵循。

打好法治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法治興則國家興,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法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其中法治以其獨特的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高度重視,從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來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戰略部署。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民法典確立民事活動的“綠色原則”,刑法修正案完善“污染環境罪”等相關規定。與此同時,全面強化生態環境法治保障。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適用規則,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依法對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嚴懲重罰,等等。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今后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必須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相關法律制度修訂,實施最嚴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努力構建起系統完備、覆蓋全面的生態文明建設法律制度框架,以“鐵律鋼規”為環境治理設定紅線、劃出高壓線,通過重拳式、零容忍的鐵腕手段強力推進執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打好市場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源頭活水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極具艱巨性和復雜性的系統工程,單靠政府推動和行政力量顯然遠遠不夠,因此,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生態環境市場“大而不強”、條塊分割、過度依賴行政手段等實際,我國陸續出台了相關政策文件,將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交易納入統一市場,通過加強環保信用監管和規范環境治理市場,創新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手段,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市場化,激發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活力。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越來越重要。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將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一體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盤子”﹔進一步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實現排污權、用能權的全國統一市場化交易,“支持出讓、轉讓、抵押、入股等市場交易行為”﹔進一步實行統一規范的行業標准、交易監管機制,“加快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規范環境治理市場,促進環保產業和環境服務業健康發展”,全面推動我國生態環境市場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打好科技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在循環經濟、綠色產業、低碳技術、生命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必須堅持科學治污,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減污,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為此,我國在生態科技創新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建立了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科技支撐體系﹔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在水、大氣、土壤、固廢、生態、海洋環境等領域產生了若干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專項,取得了一批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成果﹔中國生態環境科技躋身國際先進行列,部分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有效支撐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戰略,也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成功范例。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把應對氣候變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為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重大行動,培養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為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打好政策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根本支持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因時因勢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務實管用、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不斷提高政策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保障,堅持“黨的政策對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制定政策。從中央到各部門各地區,一系列綠色低碳發展政策和配套實施方案陸續出台,雙碳“1+N”政策體系基本構建完成﹔通過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建立綠色金融政策體系,落實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稅費優惠政策,強化價格的約束引導,一系列激勵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和舉措相繼落地,為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既要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落實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此外,更要注重“強化財政支持、稅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價格政策支持”,通過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效用、實行碳減排稅收優惠、深化綠色金融體系改革、健全價格收費機制等舉措,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為高質量發展鋪就綠色底色。

(作者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