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對表找差 鋪展和美畫卷

江蘇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蘇鄉

2023年10月12日08:35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浙江“千萬工程”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載體。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江蘇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緊密結合省情農情實際,自覺把蘊含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轉化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際行動,對標對表找差距、補短板、促提升,一幅具有江海平原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畫卷正在江蘇大地徐徐展開。

在思想理念學習中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浙江“千萬工程”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江蘇深刻學習領悟其中的思想精髓,正確處理速度與質量、發展與環保、發展與安全等重大關系,促進農業生產、鄉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互動。近年來,全省累計建成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3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作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泗洪縣以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為基底,持續推進“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公共空間融合治理工作,實施富民強村、提質增效、要素集聚、碧水綠地等五大行動,一批又一批老舊村庄重新煥發生機活力。石集鄉一方面實施老舊村庄環境提升,改造“大糧倉”“農耕院”“柳山古井”“小菜園”等,將“紅石文化”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另一方面,發揮古河湖與黃泛區疊加沖積的豐沃土地優勢,實施清河清淤行動,大力發展石集稻米、汴河稻蟹、柳山湖大棗、濕地野鴨,實現“美麗資源”與“美麗經濟”的雙向奔赴。

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十年光陰見証了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街道從採煤塌陷區到宜居宜業和美家園的蝶變過程。“我們曾經開採煤炭、發展經濟,為了經濟效益犧牲了生態環境。如今,我們既要經濟效益,也要美好環境,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潘安湖街道馬庄村黨委書記毛飛說,街道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以來,大力推進“五清一改一完善”(清垃圾、清雜物、清違建、清庭院、清河塘,改廁,完善垃圾處理方式),共清理村內亂堆亂放3100余處、拆除亂搭亂建140余處,鋪設污水管網3.2萬余米,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基本實現全覆蓋,實施“潘安湖—京杭大運河—屯頭河”水系貫通工程,提升自淨能力。

在全面對標找差中筑牢人居環境基礎

知不足而奮進,望遠山而力行。浙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江蘇全面對標對表,全方位查找問題,加快縮小農村改廁、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人居環境整治重點指標與浙江的差距。截至8月底,全省農村戶廁改造66.2萬戶年度任務已完成57.4萬戶﹔727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度項目建設開工率達97%,全省治理率提升至44.6%﹔納入國家重點清單的103條農村黑臭水體已完成治理84條,治理率達81.6%﹔1.4萬多個行政村大力推進村庄垃圾清理專項行動,開展全域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鄉鎮(街道)超350個。

揚州市實施“十百千萬”行動暨農村垃圾專項清理,高質量推進村庄垃圾清理整治,打好主干道沿線環境突出問題攻堅戰。儀征市以主干道沿線、主河道兩岸、國省道出入口為重點,緊盯各類暴露垃圾、殘垣斷壁和破敗房屋、河湖水面雜物漂浮、建筑工地雜亂無序、廣告招牌破損鏽蝕等“臟亂差”問題,實行系統排查、清單交辦、銷號管理,已排查各類問題898條,目前已整治完成835條,推動農村環境更加干淨整齊、清潔清爽。

“一張榜單”晒出泰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成效。“我們於7月底8月初隨機抽取317個行政村(涉農社區)721個自然村,開展第二期隨機暗訪測評。根據本次測評結果,全市農村人居環境美麗指數綜合得分為90.99分,排名前50的行政村(涉農社區)美麗指數綜合得分在92.35以上,排名后50的行政村(涉農社區)美麗指數綜合得分低於85.60分。我們希望通過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方式,推進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補短板、促提升。”泰州市委農辦副主任王聖華介紹。

在分區分類推進中彰顯美麗鄉村特色

浙江20年來持續深化“千萬工程”,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江蘇學習浙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根據蘇南、蘇中、蘇北地區不同資源稟賦、工作基礎、發展定位,分區分類分檔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今年全省分3個片區召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現場推進會,指導蘇北片區加快補齊短板,蘇中片區聚焦重點實現質的提升,蘇南片區注重彰顯特色。立足6個縣、60個鄉鎮、673個村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建設和665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基礎,按照“1+3”功能區規劃布局,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連片成帶,力爭到2025年,推動不少於3000個村、200個鎮、20個縣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中走在前、做示范。

“我們根據蘇州市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組團式開展鄉村建設部署,因地制宜推進跨村、跨鎮、跨縣集中連片整治建設。一方面,通過環長漾、環黿蕩、環澄湖等片區化建設,豐富縣域內鄉村業態﹔另一方面,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為契機,與上海市青浦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合作推進跨省域美麗鄉村風景線培育。”蘇州市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斌斌介紹。

“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多元文化和地域特征賦予江蘇鄉村獨特氣韻。近年來,江蘇積極挖掘傳承農村傳統文化基因,讓歷史鎮村、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等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活態鄉土文化傳下去。今年,吳中傳統水生蔬菜栽培系統、吳江基塘農業系統入選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省共擁有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0個,公布省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20個。

在共建共管共享中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浙江在實施“千萬工程”過程中,始終從農民群眾角度思考問題。江蘇學習浙江建立健全群眾參與機制,通過發布環境衛生紅黑榜、建立“門前三包”責任制和積分制、設立村庄清潔日、制訂村庄清潔公約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調動基層黨組織和農民群眾參與和美鄉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揚中市八橋鎮利民村將黨建+公共服務、組級自治等理念引入到人居環境整治中,逐漸形成村黨委主力、組級聚力和群眾發力的良好局面。村黨委把優秀黨小組評比與環境優美小組評比相結合,把黨員評星評優與最美庭院評比相結合,定期對各黨小組實施流動紅旗評比。鼓勵各組各戶利用廢棄磚瓦、輪胎等裝點環境,巧妙利用竹林、菜園等展示原生態風貌,就地取材打造“盆景庭院”“花樣庭院”景觀,已累計評選出“美麗庭院每日之星”200余戶,佔全村總戶數的1/4。

遵循“誰參與誰受益”原則,如皋市全面構建政府主導、村級實施、村民參與的村級河道管理體系,全市所有村(社區)推行“自己的河道自己管護”,全面整治河道716條,實現“三清”河道2189條,入選水利部2021年“基層治水十大經驗”。市鎮村三級聯動開展“自己的庭院自己整”,將“美麗庭院”爭創行動與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一體部署、一同推進,通過全面動員“整”、廣泛組織“議”、動真碰硬“改”、實事求是“評”,累計評出297戶“美麗庭院”示范戶。(本報記者 吳瓊)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