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美顏”溢出磁場效應
四川省內江市創新探索“千萬工程”內江實踐


在中國區域發展版圖上,處於西部內陸的成渝地區必定佔有一席之地。若用一支筆,將成都、重慶這兩座城區常住人口過千萬的超大城市相連,在中點附近,有一座依偎著美麗沱江的山水之城——四川省內江市。
浩浩沱江亙古奔流,兩岸物轉星移,如今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與活力。在內江市資中縣,不但沿河岸邊建起了百畝彩林、旅游小鎮,而且每一個平凡的村庄,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銀山鎮六角嘴村村民曾康告訴我們,以前村子裡雜物亂堆、污水橫流,現在到處都收拾得清清爽爽,他家排水的臭水溝硬化了,再也不用擔心積水牆體泛潮了,“就像一個家,收拾利落了,看著就舒心。”
在短短一年時間裡,是什麼力量點亮了村庄?沿著六角嘴村我們走進內江,去探尋其背后的密碼。
不求一蹴而就,不求整齊劃一,不求高大上——
汲取“千萬工程”智慧推進農村面貌改善
提到內江,可以用“心裡甜”三個字畫像。“心”,就是成渝之心。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西部地區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西南地區第一條高鐵——成渝客專穿境而過。內江更是川渝首個同時納入成都、重慶“半小時通勤圈”的城市。“裡”,就是諸多名人故裡。內江是國畫大師張大千、新聞巨子范長江的家鄉,自古文風鼎盛,人文薈萃。甜,就是“甜城”,歷史上內江制糖業發達,巔峰時貢獻了全國近一半的糖產量。
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文化積澱深厚,具備一定產業基礎的內江,在脫貧攻堅中曾經是幫扶其他地區的“優等生”,但是,到了對口幫扶縣他們卻發出感嘆:“都說是先發幫后發,可人家的農村比咱們的漂亮、巴適。”
這一點,內江市委書記鄒自景深有感觸。自去年7月調任至內江以來,他密集調研了全市,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配套不足、鎮村風貌老舊雜亂、農房品質參差不齊的現狀及主要原因有了清晰的認識:“由於內江地處的方位和發展特點,像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連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等國家重大項目資金都覆蓋不到內江,自身投入又不足,導致作為川中丘陵農業大市的內江,農村面貌與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匹配。”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一場農村面貌改善行動在內江吹響了沖鋒號。這個由內江市委重點謀劃推動的覆蓋全市近千個村庄,涉及“硬件與軟件、面子與裡子”全方位改善提升的系統工程、民生工程,被視為內江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切實推動鄉村振興全面發力的重要抓手。
方向已定,不過現實難題仍然擺在這裡,沒有政策、沒有資金,農村面貌改善怎麼改?
“現在再難,能有2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推動實施‘千萬工程’難嗎?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要落到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上。”鄒自景說,“我們要從‘千萬工程’中汲取智慧,要探索‘千萬工程’的內江實踐。”
近一年過去,如今走在內江大地上,記者已然感受到內江農村面貌的變化,更感受到這項工作推進過程中所蘊含的“千萬工程”的理念和方法。
——從時間看,也一樣不求一蹴而就,計劃用5年時間推動70個鎮和7個涉農街道近千個村庄面貌整體改善。
——從空間看,同樣不求整齊劃一,分片區、分類型、分重點推進,形成典型引領與全面達標、全面提升相結合的梯次目標。
——從標准看,也不求高大上,不堆砌“盆景”,系統梳理群眾生產生活所需,突出精准細致,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切實補齊短板弱項,推動農村面貌整體提升。同時,“六淨六順”行動今年在全域鋪開,沒有列入試點的村庄也務必做到場鎮潔淨、道路潔淨、院落潔淨、水域潔淨、田園潔淨、林地潔淨,家具擺順、農具碼順、柴草堆順、畜禽歸順、車輛停順、標牌挂順。
內江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市農村面貌改善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康俊介紹,在前期小范圍試點的基礎上,內江聚焦農房建設、村容村貌、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6個方面,梳理出126項具體任務,確定了分年度、分重點推進的工作思路。
而在工作方法上,內江也同樣強調高位推動,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系統謀劃了“1+8”的領導體系,即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市級農村面貌改善領導小組,下設8個專項工作小組,項項都有分管市領導挂帥具體抓﹔“半月一動態、一月一通報、一季一評比、半年一檢查、一年一驗收考核”的“5個一”的工作推進體系以及包含100余個細化指標的考核評價體系,擰緊發條,層層壓實責任﹔配套建立“包聯”制度,市縣兩級部門及市縣鎮三級近3000名干部下沉鄉村一線,精准發力、集中攻堅。
從年初開始,內江確定將5個縣(市、區)的18個鎮(街道)、260個村(社區)納入首批年度任務,啟動實施續建53個項目,總投資達到37.81億元。
“千萬工程”的浩蕩春風拂向內江,一場以“千萬工程”精神為指引的內江實踐吹綠沱江兩岸,點亮平凡村庄。
缺什麼補什麼,什麼亂治什麼——
從農民需求最迫切感受最直觀的干起
農村面貌改善改什麼?誰來改?早在20年前,習近平同志就指出:農民是“千萬工程”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內江深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蘊含的為民情懷,確定了“缺什麼補什麼,什麼亂治什麼”的指導原則,對照126項具體任務,改什麼由農民說了算。
“村庄是農民的村庄,農民最有發言權,農民也最有自發自覺的內驅力、最有因地制宜的創造力,實施農村面貌改善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內江市委副書記、資中縣委書記路鬆明認為。
以此為理念,這場凝聚了市委、市政府極大決心的重點工作,是從一場場小小的農村院壩會開始的。“干不干,群眾說了算﹔怎麼干,群眾商量著干”,為了精准摸清群眾需求,每村(社區)成立一個工作專班,由一名科級干部帶隊,累計發動1.5萬人次對260個村(社區)、21.2萬戶、63.5萬人開展全覆蓋摸底調查,全市召開院壩會1.3萬余場,群眾對該項工作的知曉率達98%以上。
隆昌市金鵝街道光輝村處於城市邊緣、區位優勢明顯,但由於近年來各類涉農項目資金鮮少覆蓋,光輝村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反而落了下風,屬於典型的“燈下黑”。“站在破敗的農村眺望光鮮的城市”,在前期大調研中,強烈的反差感令內江市委常委、組織部長苟小莉有些訝異,並決定包聯光輝村,啃下這塊“硬骨頭”。
對照任務目錄,找差距補短板,高標准農田建設、美麗鄉村路、農村小水利建設等近十個基礎設施及產業項目落戶光輝村,倒排工期挂圖作戰,同時對農房進行分類改造,該拆的拆、該補的補……這套全面深入的“雞尾酒”療法,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直擊“痛處”,讓光輝村不過大半年時間就發生了“蝶變”。
在眾多項目中,農房整治對農民生活影響最直接,群眾最關心。“決不搞花架子,重點改善提升‘廚、廁、院、圈’功能,突出實用性、功能性和參與性。”內江市副市長徐煉英表示,“缺什麼補什麼”,每家每戶的改造需求各不相同,得下繡花功夫。
一方面,內江加強從市級層面對全域新建農房的指導,推出具有川南民居特色的樣板房推薦圖紙30個,新建農房必須帶圖報建、依圖施工、按圖驗收。與此同時,各縣(市、區)紛紛出台補貼政策,鼓勵農戶參與農房改造,其中僅針對農房戶屬(包含室內及室外)設施改善就有近20項,補助比例在50%以上。
“立足當地氣候環境和農民居住習慣,我們給出了一套完整務實的解決方案。”內江市委農辦主任、農業農村局局長黎兆武告訴記者,相比之前改廁、改廚的專項行動,這既是一次查漏補缺,更是一次拓展和深化。
光輝村村民彭慶高家的兩層小樓干淨朴素,新裝修的廁所更是整潔明亮。他告訴記者,幾年前參與了戶廁改造項目,院子外安裝了三格式化糞池,但廁所內部因為當時沒有政策支持就沒有改造,昏暗雜亂。“政府補貼一半,我自己投工投勞,算下來隻花了600多元。”彭慶高對這個自己動手建成的廁所很是滿意。
“最初沒有改造意願的農戶,看到左鄰右舍改得好,又向村裡提出來想改,這樣的案例在每個村都有。”內江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曾紅軍說,改造項目實用管用,是讓不少農戶回心轉意的關鍵所在。
成效很快顯現:到10月底,農村面貌改善行動18個目標鎮(街道)完成包括危房改造、入戶路建設、改廁改廚改庭院等戶屬設施改造74043戶,超額完成計劃任務﹔改造20戶以上院落876個,100%完成計劃任務﹔新建、改建的農村公路、農村電網、高標准農田等日新月異﹔農民的生活也更加便捷,鎮一級便民服務中心、村一級便民服務站建起來了,70余項高頻民生事項實現“村能辦”。
既在預料之中,更有意想不到——
鄉村變磁場吸引人財物回流
“千萬工程”造就浙江萬千美麗村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強調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這一精髓理念也是內江市在推進工作中牢牢把握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你追我趕、互學互鑒的濃厚氛圍下,各試點縣不僅按時高質量完成了規定動作,還結合自身優勢作出特色亮點:東興區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大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讓農村山水更加綠色生態﹔隆昌市選擇農旅融合、交通條件較好、群眾意願強烈的聚居點建設精品院落,打造出一批鄉村農旅消費的新場景﹔資中縣圍繞提升鄉村公共服務供給開展多項省市試點,大力推進城鄉教育、醫療優質均衡發展布局﹔威遠縣立足優勢特色產業,探索“無花果+”,大力推進讓產村相融,業興村更美……
資金不足,如何把錢用在刀刃上?“花小錢辦大事”的妙筆,在內江推進農村面貌改善工作中似乎俯拾皆是:威遠縣新店鎮石坪村就地取材的竹籬笆把村民房前屋后的微菜園裝扮得清新雅致﹔隆昌市永輝村將便宜實惠的紅磚鋪設在剛硬化不久的入戶路兩旁,磚紅的跳脫感讓這段原本死氣沉沉的小徑有了輕鬆活潑的氣息﹔資中縣鼓勵村裡的能工巧匠組成施工隊,就近承接相關業務﹔東興區火花村深化聯戶員管理制度,“積分制”評星常態化開展,流動小紅旗這月到誰家成了村民茶余飯后的閑聊話題……
村庄不是磚瓦沙石的村庄,而是生機勃勃的“活”的村庄,是變幻往復的動態的村庄。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給內江大地帶來的不僅僅是村庄顏值的提升,更是產生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溢出效應——通過房前屋后微菜園打造,許多以前荒蕪雜亂的地塊被利用起來,全市新增菜地面積上萬畝﹔通過村民民主協商,“拆舊留權”即拆除危舊農房保留宅基地使用權這一全新機制在內江基層創造性地提出並實施,為非脫貧地區的老舊危房治理率先打開了一個出口……
“拆了危舊房子之后,村裡給我的宅基地保了權,都有書面簽字。”資中縣銀山鎮大石村二社的黃加和今年82歲。12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有70多平方米是土夯的,下雨總漏雨,時間長了成了危房。孩子在城裡打工,他自己住在旁邊一個40多平方米的平房裡。“拆舊留權”后宅基地使用權還是自己的,土地還能種點豆子,村裡也排除了危房隱患,理順了環境。
近一年來,內江圍繞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這一中心任務,十指成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鄉村面貌發生巨變,一個無形的磁場吸引著人財物回流,923戶外出農戶專程返鄉新建農房,近4萬農戶自籌安裝自來水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戶聽說村裡的新變化,第二天趕著飛機返鄉建房。這樣的故事最近一年都不算什麼稀奇事。”資中縣銀山鎮黨委書記藍方說。
稀奇事不稀奇。這是沱江兩岸的“意想不到”,也是“千萬工程”內江實踐的“預料之中”﹔這是五年發端,試點村庄全方位蝶變的開始,也將是5年后,內江全域農村面貌改善、農民樂享幸福生活的日常。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四川考察時強調,要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聚焦小切口,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內江將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和省委關於城鄉融合的決策部署,以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為重要突破口,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鄒自景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江娜 張艷玲 劉碩穎)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