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要義和精髓

逄錦聚
2023年11月03日08:01 | 來源:經濟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習近平經濟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要義和精髓,並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堅持和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對於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和根本任務,具有重大意義。

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習近平經濟思想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高度,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經濟思想內涵極其豐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明確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等等。

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鮮明的科學性、人民性、時代性、實踐性、開放性,為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對此,重點可從以下方面深入理解。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和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從奮斗目標、發展理念等多方面論述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其原創性的貢獻主要在於:一是把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新時代奮斗目標,賦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的內涵。他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二是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他強調,“我們要始終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這既是我們黨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三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准,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共享幸福和榮光”。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在總體上為我國經濟的發展確定了戰略方向、戰略目標和戰略措施。圍繞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的任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當然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把中國式現代化目標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聯系在一起,作出原創性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理論指南。

創造性地提出新發展理念,明確經濟發展的主題和第一動力。新時代我國經濟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是前人未曾遇到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深刻把握世情、國情變化,適時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必須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全黨全國要統一思想、協調行動、開拓前進”。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幸福安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關於新發展理念以及對於經濟發展主題和第一動力的新觀點,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不僅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而且對后發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個進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的要義和精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

建立在科學方法論基礎上的科學理論體系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建立在科學方法論基礎上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21世紀世界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解決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過程中,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一個結合”豐富和發展為“兩個結合”,並強調堅持好、運用好一系列立場觀點方法,實現了方法論的新飛躍。

對於“兩個結合”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行了深入闡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同時,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要堅持“兩個結合”,堅持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並堅持好、運用好一系列立場觀點方法。對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六個必須堅持”,包括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其中,人民至上體現根本立場,自信自立體現精神特質,守正創新體現理論品格,問題導向體現實踐要求,系統觀念體現科學方法,胸懷天下體現世界情懷。這“六個必須堅持”,貫穿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貫穿於習近平經濟思想。

習近平經濟思想方法論方面的創新是對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在經濟工作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改革方法論和經濟工作的具體方法,強調“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証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証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新時代,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引下,我們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穩中求進,加強戰略定力,堅持運用底線思維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握時代大勢,搶抓機遇,順勢而為,確立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

正是有了“兩個結合”的方法論基礎和一系列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習近平經濟思想能夠指導新時代現代化建設實踐不斷取得成功,並在實踐發展中永葆生機活力、放射真理的光芒。新發展階段,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國和世界經濟形勢還會發生深刻變化,新的問題會不斷出現,但隻要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方法論不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一定會立於不敗之地,取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功。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

牢牢把握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核心要義和科學方法論,目的在於應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並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習近平經濟思想。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要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確保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匯聚起14億多人的磅礡力量,確保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通過全體人民共同努力,一起邁入現代化。

三是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當前經濟面臨新挑戰的復雜形勢下,更要增強信心,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四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五是一以貫之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上取得新突破。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六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七是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要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八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要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推進,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南開大學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講席教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