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簡新華
2023年11月09日10:41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需要全面探討和把握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為什麼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及怎樣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新的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

長期以來,人們把生產力定義為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隨著人們對勞動力、生產資料、生產過程、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深化,逐步完善了對生產力內涵、外延和特征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明確了勞動力即人的勞動能力中腦力勞動的重要作用,而腦力的大小和效率的高低主要又由勞動者學習和掌握的科學技術的狀況(數量、廣度、深度)決定,而且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在內的生產資料的種類、性能、質量、效率主要也是由科學技術水平決定的,所以鄧小平同志在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力裡面也包括科學在內”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二是人與自然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和諧共生的關系,人類既要改造、開發、利用自然,同時還要適應、保護、美化自然,因為隻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更好地持續生存和發展。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對生產力做更為准確科學的界定:生產力應是人類進行社會生產的能力,主要內容包括科學技術、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由於科學技術、勞動力、生產資料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不同的時代和發展階段,生產力的狀況或者說發展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從現代來看,生產力應該可以劃分為兩大類,即傳統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

所謂傳統生產力,是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機械化、電氣化、化石能源、黑色化(或者說灰色化,即資源消耗多、環境污染比較嚴重)、不可持續為主要特征。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總的來說,是指新的高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即新類型、新結構、高技術水平、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生產力,也就是以前沒有的新的生產力的種類和結構,相比傳統生產力而言其技術水平更高、質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續。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高端算力和算法、高端芯片的設計生產技術和設備、高端機器人的生產和運用、5G和6G移動通信技術和設備、量子通信技術和設備、現代航空航天技術和設備、深海探測和開發技術和設備、高端發動機和盾構機等各類機械設備及操作控制系統、高端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和設備、核能和氫能等清潔能源、特高壓輸電技術和設備、現代生命醫藥技術和設備等,以及能夠創新、開發、運用、改進和優化各種高新技術和發展高新產業、改造優化傳統產業的高素質的勞動力。新質生產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高效化為主要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一般的條件,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演進的決定性力量,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發展生產力。現在又進一步明確提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並強調“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不是空中樓閣,必須建立在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這個物質技術基礎主要體現為新質生產力。

中國式現代化包括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而且工業、農業、服務業、國防等其他方面的現代化都必須以科學技術現代化為基礎,不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科學技術現代化不可能實現,其他方面的現代化也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特別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經濟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現代農業為基礎、現代制造業為主干、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現代科學技術來武裝,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依靠新質生產力,因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武裝改造,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的優化升級和現代化,都有賴於高素質的勞動力和新型的生產資料,都離不開現代高新技術的研發和運用,而高新科學技術、高素質勞動力和高品質生產資料就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容。

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也就是產出質量高、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高、生態效益高、經濟運行狀態好(即產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進一步優化,公平與效率關系、速度與效益關系、供求關系、投資與消費關系、進出口關系、國內外收支關系、財政和金融狀況等更加合理)的經濟發展狀況,做到這“四高一好”,必須以新質生產力為基礎,即高質量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生產力,否則,不可能真正做到產出效益高、狀態好。

以上說明,提出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抓住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內容是高新科學技術、高素質勞動力和高品質生產資料。其中,高新科學技術主要靠自主研發創新,高素質勞動力需要通過發展高水平的教育來培養,高品質生產資料隻有依靠高素質的勞動力運用高新技術才能生產出來,這也需要發展教育和自主創新才能做到。所以,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隻能主要依靠自主創新和發展現代教育,而且首先是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因為自主創新必然依賴高素質的人才,而高素質人才又依靠教育來培養。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強教育的發展,除了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努力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果之外,在人口總量開始下降的大趨勢下,教育發展應切實由以數量規模擴張為主轉向穩定數量規模、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為主。注重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包括增強本科生專業理論基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注重加強職業教育,培養更多大國工匠。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加強自主創新,除了繼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加大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科研投入、優化科研資源配置、努力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果、繼續發揮還存在的后發優勢、盡可能引進國外高新科學技術、創造更好條件吸引優秀科研人才之外,必須下決心改革完善科研項目申報和結項成果的審核、科研獎勵的評審標准和方法,重點考核創新性和對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資助、鼓勵科研人員研究真問題、做實學問、多出創新性成果。

(作者系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7ZDA036〕階段性成果)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