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閩東大地

——赴寧德蹲點調研“調查研究下基層”

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調研組
2023年11月29日08:52 |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35年前,習近平同志來到“老、少、邊、島、貧”的寧德,深入最基層、沉到最一線,尋思路、謀發展,解難題、安民心。35年來,寧德始終堅持“調查研究下基層”,一張藍圖繪到底、滴水穿石接續干,推動閩東大地舊貌換新顏。

到基層尋求“源頭活水”

“弱鳥如何先飛?”這是習近平同志到寧德以后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也是他通過調查研究最想要回答的一個問題。

“四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主題展外牆上,“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我是‘看准了’才來的”兩句話,熠熠生輝,引人注目。古田縣委黨校講師余紅輝講解到,“看准了”至少有兩層意思,既指“看准了”這是閩東的“古田縣”,也指“看准了”古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習近平同志兩次走訪香菇技術員彭兆旺,詢問香菇技術“難題大不大,農民好學不好學、能不能接受,經濟效益怎樣,原材料多不多、市場好不好”,並鼓勵他“再努力一點,盡快把技術傳播出去”。

在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福建天天源公司,調研組看到琳琅滿目的食用菌產品。縣委的負責同志說,現在的古田被稱為“食用菌之都”,全縣開發生產食用菌品種38種,全產業鏈總產值235億元,其中銀耳產量佔全國90%以上,“小小的蘑菇不僅幫古田百姓脫了貧,還實現了大大的發展”。

當年在機關事務管理局工作的魏新民向調研組介紹,“當時大家看到新書記是北京來的,都希望他多跑幾個大項目、立馬打一場‘翻身仗’,但他沒有受這種情緒的影響,而是首先開展了一個多月的調研,跑了9個縣區,還把浙江一些地方也看了”,“經過深入調研,了解到當時閩東不具備大發展的條件,從而確立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擺脫貧困等理念思路,為寧德地區發展標定了方位、指明了方向”。

多年來,寧德始終用好“調查研究下基層”這個“傳家寶”,開展全方位的調查研究,培育形成了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鏽鋼新材料、銅材料等4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今天,寧德時代、青拓集團、三祥新材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企業,大力加強科技創新,積極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助力寧德一躍成為全省第五、全國百強,“曾經的‘閩東老九’一去不返了”。

調查研究“是一項講求方法的藝術”

“我說過,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歷久彌新。

在寧德工作的一年十一個月內,寧德地區124個鄉鎮,習近平同志去過123個。其中最偏遠的壽寧縣下黨鄉,讓他留下了“異常艱苦、異常難忘”的深刻印象。時任下黨鄉黨委副書記劉明華詳細講述了當時的情景,“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習近平同志一路披荊斬棘、跋山涉水,大家都感慨“在我們這個偏僻的地方,頭一回見到這麼大的官”。

現在的下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站在鸞峰橋上放眼望去,滿目青山綠水、一派生機盎然,完成了從“五無鄉鎮”到“脫貧樣板”的幸福嬗變。青蔥掩映中的“難忘下黨”學習基地,夜幕來臨時燈光照耀下的碑坑山村“四下基層”實踐鍛煉基地,見証著“調查研究下基層”的新實踐。寧德市級領導干部2年內走遍挂鉤縣所有鄉鎮、街道,縣級領導走遍轄區所有村、社區,每年深入基層調研不少於60天,科級干部普遍實行駐村、駐廠、駐項目制度和“蹲點手記”、“民情日記”制度,每周至少保証2天以上時間到基層﹔年輕干部下基層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調研,在拉家常、訴衷腸過程中,深入了解村情民意,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創新形成“四同”實踐活動新模式。福安市委負責同志深有感觸地談到,“扎下根去,深入基層,讓干部和群眾真正打成了一片”。

金秋時節,黃振芳家庭林場滿眼翠綠,樹木蓊郁,生機盎然。置身於這樣一個天然氧吧,清香裊裊,沁人心脾。周寧縣委負責同志介紹,上世紀80年代,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習近平同志不到半年時間內3次到過這裡,“帶著三赴林場的調研成果,他寫下《閩東的振興在於‘林’》一文,非常有創見性地提出了‘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三庫’綠色生態理念”。今天的閩東大地,已經遍植綠樹、漫山青翠,森林蓄積量達5549.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9.98%,綠色工程惠及千家萬戶。

在霞浦的海邊,一座座造型別致的民宿沿海而立。當地干部告訴我們,“近年來,縣裡專門組成調研組,到民宿發展較成熟的地區學習經驗,在三沙鎮、長春鎮等鄉村開展走訪調研、蹲點調研、案例解剖式調研,組織文旅局、交通運輸局、民宿業主、頭部旅行社及部分鄉鎮負責人等召開座談會,規范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讓現在的霞浦“遍地都是網紅景,處處都是打卡地”。

“切實把關心群眾的工作做深做細”

“25年前,我在中國福建寧德地區工作,我記住了中國古人的一句話:‘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至今,這句話依然在我心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0月在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主旨演講中的一段話,向世人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變的為民情懷。

霞浦縣三沙鎮東山村,村道干淨整潔,房屋錯落有致,處處充滿畬族風情,村民在廣場上休閑漫步,小孩追逐玩樂,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村黨支部書記鐘祖欽說,“當年總書記來調研,看到群眾還居住在茅草房,感到很痛心,要求集中力量解決茅草房改造問題﹔后來又專程過來調研改造工作和群眾搬遷后的生產生活情況。這麼多年來,市裡、縣裡對我們都很關心,好多次到村裡來了解情況、解決問題。現在,老百姓都搬下來、富起來、興起來了,大家都說‘住下來了,心就安下了’”。

基層干部群眾多次對調研組說,習近平同志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看路面、屋面、桌面,看田面、人面、市面﹔到老百姓家裡,都要掀開鍋蓋、桌蓋、鋪蓋,看看他們吃的什麼、住得如何,詢問他們家裡幾口人、靠什麼掙錢、收入多少,掰手指認真計算一下,最后還要問問有什麼困難,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寧德市委組織部的同志介紹,“作為學習總書記為民情懷、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舉措,近年來,寧德市開展了‘調查研究下基層,解決問題在一線’等活動,干部開展調查研究的能力素質有了新提升,作風面貌有了新變化,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了”。

調查研究下基層,源起於領袖的思與謀、促與推,貫穿著35年間閩東大地的翻天巨變,必將在新征程上愈加閃耀出真理的時代光輝。

(執筆:付曉東)

來源:《黨建研究》2023年第11期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