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根基

周向軍
2023年12月01日08:1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具有深厚的哲學底蘊與理論根基。深入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根基,有助於我們准確領會這一重要思想的深刻內涵與精髓要義,從而更加自覺地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更加堅定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努力繪就美麗中國新畫卷。

實事求是的唯物論底蘊

一切從變化發展著的客觀實際出發,從客觀事物存在發展的規律出發,是辯証唯物論原理的精髓要義和方法遵循。毛澤東同志堅持辯証唯物論的立場觀點方法,依據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需要,提出“實事求是”概念。實事求是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要義和思想基礎,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唯物論底蘊。堅持實事求是,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來研究和解決問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世情、國情、黨情,深刻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強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定方針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具言之,就是要堅持“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闡發的理念、設計的機制、部署的戰略、提出的方略,都是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在實踐調研的基礎上凝結而成的。

一方面,強調全面了解實際、准確掌握實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而道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前往甘肅、青海、山西、寧夏等地實地考察調研,並針對當地自然優勢或環境短板提出相應策略。例如,針對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態價值,提出要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工作,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准確把握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的影響,研究提出保護、修復、治理的系統方案和工程舉措。此外,還通過召開專題研討會、座談會,與專家學者交流研討,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指導。

另一方面,強調探求和掌握生態文明建設內在規律。堅持實事求是,關鍵在於“求是”,即探求和掌握事物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隻有遵循科學規律,才能發現新問題、破解新課題。但遵循規律不是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既老老實實地按規律辦事,又勇於創新,善於創造,始終牢牢把握住發展的主動權。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就要深入研究和把握生態保護的一般規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普遍規律以及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殊規律,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對立統一的辯証法思維

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對立性和統一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毛澤東同志指出:“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就是不斷認識矛盾、剖析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唯物論和辯証法相統一,將二者科學運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各領域,正確回答和處理了一系列重大關系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依據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屬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對如何把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提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隻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這些重要論述,科學運用矛盾分析法,善於從對立面發現共生點,闡明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証統一關系,指明了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厚植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回顧總結新時代十年的實踐經驗,分析當前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明確提出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即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其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鮮明體現了唯物辯証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有機統一。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的戰略性舉措,即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維系“綠水青山”的天然樣態和價值潛力,發揮其生態、經濟、社會等方面效能,鑄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就是要樹牢系統觀念,抓住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視角出發探索新的治理之道,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知行合一的認識論特征

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証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認識論和方法論相統一,展現了知行合一、求真務實的理論品格。

做到真“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蘊含的唯物的、辯証的、實踐的生態哲學思維和方法,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借鑒西方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系統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付之於“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例如,在環境空氣狀況方面,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3%,實現近10年來連續下降﹔在土壤環境狀況方面,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等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知”“行”貫通。堅持知行合一,關鍵和重點在於確保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良性互動與真正貫通。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是全體人民,而個體之間思想悟性、實踐稟賦、道德素養不同,對思想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存在或深或淺、或強或弱的差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強調生態文明理論教育和生態文明制度機制在開展環境治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強思想觀念層面的綠色教育、積極弘揚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以及強化制度機制層面的剛性設計、密織最嚴格最嚴密的法治體系網,確保思想上的真“知”與實踐中的真“行”邏輯融通、契合統一。

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觀要旨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嶄新形態,是人民群眾集體創造的偉大事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調“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蘊含鮮明的人民立場、彰顯深厚的人民情懷。

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一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為誰服務的本體論命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是貫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邏輯主線,這不僅體現在思想理論的內涵闡釋上,而且彰顯於鮮活生動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大力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在優美生態環境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生態文明建設依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凝聚人民共識,增強人民主體意識,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具體來說,在思想上,講步驟、分難易地加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理闡釋與知識普及,讓人民群眾真正體悟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行動上,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推廣節能、節水用品和綠色環保家具、建材等,推廣綠色低碳出行,鼓勵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再生產品,推動形成積極陽光、文明健康的全民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生態文明建設實際成效由人民評判。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就生態領域而言,評價生態文明建設實際成效如何、價值目標是否達成的基本標准,就在於是否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否讓民眾真切感受到生態獲得感與幸福感。隻有全方面高質量地解決和滿足人民所想、所急和所盼的現實問題,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才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作者系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