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調研 真抓實干 武漢市武昌區以主題教育推進完整社區建設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武漢市武昌區聚焦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在充分尊重居民意願的基礎上,問需問計、多方參與、激活共治,辦好居民“家門口”的實事,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持續推進完整社區建設,提升老百姓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社區是基層基礎,隻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我們堅持試點先行,問需問計,藍圖在社區謀劃。”武漢市武昌區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李章波介紹,該區選取張家灣、東亭、武重、寧鬆、東龍5個社區作為省級試點,共覆蓋2.33平方公裡、5.5萬居民。以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問卷調查,2795份有效參與中,停車難、休閑難、上樓難、“一老一幼”服務不完善、物業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最突出,針對性形成重點任務項目清單74項。在充分尊重居民意願的基礎上,按照“一個社區,一套方案、一張項目清單、一份規劃圖”的推進體系,形成5個試點社區規劃藍圖,計劃於2024年底前完成試點工作。
武重社區依托專業托育機構為社區提供70個托位,讓居民享受不出小區的托育服務。武昌區堅持深化共同,多方參與,服務在社區完善。聚焦養老和托幼供需對接不暢問題,創新機構帶建、單位幫建、市場運營的多元共建模式,新增托兒所、老年服務站、幸福食堂、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公共服務設施15個。此外,該區還培育“社區規劃師”“社區監理師”39人,挖掘閑置空間資源,因地制宜布局服務設施8處、停車位500余個,讓荒地變花園、變驛站,“見縫插針”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推動老舊小區加裝電梯34部,新增公共綠地和活動空間17457平方米﹔開展水電熱氣信路改造,惠及居民2.5萬戶。整合生活服務資源,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藥店、快遞站點、維修點等便民商業設施,並將核酸檢測亭、閑置工具間改造為便民服務點,引入社會組織提供理發、開鎖、維修等多項平價實用的服務。
《百寶箱管理制度》《院落行車公約》《環保公約》《文明晾晒公約》……東亭社區探索出“班長議事會”居民自治模式,通過群眾參與、決策共謀,出台十余個管理規定,讓社區教育與基層治理融為一體。這是武昌區堅持建章立制,激活共治,力量在社區集聚的一個側面。該區建立17個街道“大工委”專委會,吸納20個駐區聯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試點社區“大黨委”成員,2756名黨員認崗組團進小區開展服務,讓黨旗在治理末梢“揚起來”。動態調整下放社區33項民生服務事項,區級“民呼我應”平台辦結社區呼叫案件120余件,落實接訴即辦、以下評上,讓部門圍著社區轉、資源圍著問題轉,讓資源服務平台“沉下去”。從群眾需求切入,打造“半小時職工服務圈”,完善“青年服務社”,健全“一會一隊一站一校一家”婦聯體系,廣泛開展矛盾調處、關愛幫扶、技能培訓等服務項目,累計服務2萬余人次,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服務。
目前,5個試點社區已完成51個項目,有效解決了一批居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點帶面探索了完整社區建設路徑。
“下一步,將探索以‘15分鐘便民生活圈’為抓手,推動與周邊社區設施共用、服務共享。同時深化運營共管,激發居民參與完整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將倡導資金共擔,不斷擴大完整社區可持續性收益和受惠人群。”李章波表示。(張懷如)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