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層”生動實踐系列報道之二
菇香茶香漫青山 “四下基層”工作制度如何推進鄉村振興?
編者按:“四下基層”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今年是“四下基層”工作制度提出35周年,人民網推出“四下基層”生動實踐系列報道,探尋“四下基層”如何暖民心、解難題、促發展。
“四下基層”關鍵在於“下”,要“下”而有為、“下”而有效。俯下身、找問題、想對策、出實招,在一線解決問題、推動發展。
從傳統茅草菇棚到光伏菇棚,從“抬頭見荒山”到建成萬畝山林,從“小、散、弱”的小茶園到福鼎白茶大品牌,通過深入調查研究,進而精准“把脈”產業發展。
隻為菇香飄萬裡
古田縣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西部,是一座被山林環繞的小城,被稱為“中國食用菌之都”。層巒聳翠,嶺谷相間。由於缺乏平坦的土地,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當地面臨不少困難。
古田縣杉洋光伏菇棚示范基地。人民網 肖聰聰 攝
“在過去,傳統菇棚都是木頭建的,台風一來就會翻,存在很大安全隱患,而且通風性也較差,一旦一株菌害了病,整棚菌菇就容易全軍覆沒。”當地菇農余新考接受採訪時表示。
為解決傳統菇棚黑、破、舊,以及生產方式落后、用地不集約、安全隱患大、影響環境等突出問題,縣委領導帶頭踐行“四下基層”制度,堅持深入基層一線調研,認真了解菇農訴求,深入研究調查,創新性提出了“光伏+菇棚”的新模式。
杉洋村光伏菇棚。人民網 肖聰聰 攝
2021年5月以來,全縣共實施9個光伏菇棚項目,總投資3.7億元。
古田縣基層干部通過調查與分析,對新老菇棚交替提出了新方案。杉洋村黨支部書記葉惠蘭表示,菇農的舊菇棚拆遷后,可以按照原有面積認領新的光伏菇棚,新打造的光伏菇棚實現了光能和土地集約化、立體化綜合利用。
“今年一共種了8.5萬筒菌菇,產量大概會增加20%。”余新考說,與去年相比,今年菌菇種植能為他帶來10萬元左右的增收。
一片青山一片金
“抬頭見荒山,吃穿奔波忙”,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傳在寧德市周寧縣后洋村的順口溜,也是當時該村的真實寫照。
條件艱苦,也要想辦法致富。周寧縣坐擁豐富的山地資源,如何將這些資源靈活利用起來成了破題的關鍵。
1983年,時任后洋村大隊會計黃振芳貸款8萬元,帶領全家走上開荒造林之路。三年后,造林面積由原來的50畝發展到1207畝。
在黃振芳家庭林場,“我是從小隨著山林一起成長起來的……”黃振芳的孫女黃娟娟深情地講述一家人植樹造林的故事。
“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是“四下基層”工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黃娟娟已被評為寧德市“金牌宣講員”,宣傳植樹造林精神,引導更多人行動起來,共同建設綠水青山。
2021年,黃振芳的孫子黃宇斌返鄉創業,採取直播帶貨等形式,助力周寧農特產品走向雲端。
“林場裡生產出來的產品,經常出貨不久就賣空了。”黃宇斌在採訪中表示,對於周寧人民來說,曾經的荒山廢地,已經成了致富的風水寶地。
黃宇斌在介紹林場農林特色產品。人民網 肖聰聰 攝
以研促謀,推動發展。周寧縣扎實推進“調查研究下基層、解決問題在一線”行動,立足獨特資源稟賦,把調查研究作為開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戰略的“先手棋”。
通過深化林業經營機制改革,發展林茶果產業體系,周寧縣將林業發展與產業振興、人民脫貧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四下基層”制度生動實踐,繪就一幅幅“生態美,百姓富”的美好藍圖。
科技賦能白茶香
在中國,福鼎市是重要的白茶核心產區之一。
“20世紀初,全國生產白茶的地方並不多,而白茶的主要產地就在福鼎,這堅定了福鼎打造白茶品牌的信心。”福鼎市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青碧說。
作為世界優質的白茶產區,福鼎白茶仍舊面臨當地大多是“小、散、弱”的微型茶園、生產方式粗放等困境。為此,福鼎市黨委政府堅持用好“四下基層”這一“傳家寶”,到基層尋思路、找答案,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廣泛向茶企業家、茶葉經銷商、茶農了解情況,確立了“科技興茶”的實施戰略。
在福鼎品品香白茶產業園的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平台屏幕前,福鼎市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青碧介紹了這幾年當地加強原產地保護、保障白茶品質的舉措。
“2019年,我們啟動了福鼎白茶大數據溯源平台的建設工作,確認246個產茶村近8萬戶茶農的茶園面積、品種、種植年限等情況,並錄入大數據系統。”張青碧表示,此舉實現了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監管、一碼溯源,大數據溯源信息完整度(精准度)達到95%以上,茶企與經紀人非現金線上支付比例達98%。
白茶自動化包裝流水線。人民網 肖聰聰 攝
在這個園區內,機器人發揮了大作用——它們幫助工人完成白茶的篩選、除雜、烘干等操作,輔助流水線快速推進。
據自動化包裝車間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原來8小時50個人手工包裝,生產2000多條茶磚﹔現在8個人8小時通過全自動流水線能做出10000條茶磚。“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提高了生產品質。”工作人員說。
數十年深耕布局,福鼎白茶產業已成為福鼎市經濟支柱之一,給經濟社會各方面帶來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2022年,全市茶產業綜合總產值達到了138.91億元,全市擁有各級茶業龍頭企業167家,8萬多戶茶農戶均收入超4萬元,其中三分之一超10萬元。
在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正是堅持扎實做好調研“前半篇文章”,才有了后面的高質量發展。(肖聰聰,實習生宋思葳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鏈接:
上山下海聽民聲 “四下基層”工作制度如何筑牢黨群干群“連心橋”?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