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
青海省海東市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作為主題教育落腳點
“這路燈安得好!”12月1日,在青海省海東市平安物資公司家屬院,80歲的張克繼看著小區新安裝的4盞路燈,拿起手機連拍好幾張照片,並給平安街道樂都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珍發去了消息,向她道謝。
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平安物資公司家屬院,設施陳舊,因缺少路燈造成夜間出行不便,是居民們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我們組織社區120名黨員積極回應群眾訴求,安裝路燈就是具體措施之一。”張珍說。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海東市察實情、聽民聲、解民憂,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主題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按照“黨員聯四鄰、四鄰連一片、一片促全村”的工作思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山鄉探索出鄉村治理新辦法——由1名黨員聯系4名至6名農戶,通過鄰幫鄰、親幫親將基層治理延伸到每家每戶。
“龍有金、龍有海因共用水龍頭鬧了矛盾,已調解”“趙元德門前環境衛生良好”……東山鄉東山村村民、黨員龍佔山的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有矛盾糾紛調解情況,也有收集到的社情民意。
“我們村一個月要開兩次黨員大會,梳理討論村民們對村裡各項事務的意見建議。”東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國良介紹,“四鄰聯動”工作法推行以來,由黨員帶頭摸排社情民意、排查安全隱患,實現了“家家情況清、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的目標。
在開展主題教育中,海東市廣大黨員干部以學促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走進互助縣東溝鄉口子村的粉條加工廠,一杆杆、一條條晾晒的手工土豆粉條,構成了一道別樣的鄉村風景線。打芡、和面、煮粉、冷卻,工人們配合得十分默契。
土豆是口子村最常見的農作物。“以前村民售賣一畝土豆隻能收入2500元左右。如果將土豆加工成粉條出售,畝產值能達到4000多元。”口子村黨支部書記曹珍泰說,以主題教育為契機,今年10月,村“兩委”派代表赴甘肅定西買設備、學技術,把粉條加工生產的經驗帶回村裡,幫助村民共同致富。
小土豆,大產業。為了調動村民種植土豆的積極性,粉條加工廠還與農戶簽訂購銷協議,以每斤高於市場價5分錢的價格進行收購,保障土豆種植有穩定收益。“這些粉條每年預計為村集體經濟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未來我們將利用網絡直播平台,把口子村的粉條帶向更廣闊的市場,為村民帶來更多收入。”曹珍泰看著晾晒的粉條,話語中滿懷希望。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的還有平安區小峽街道下紅庄村。下紅庄村是整體拆遷村,2015年,村民告別世代居住的平房,住進了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樓房。從村民到市民,村民心頭難免有“不種地如何生活”的疑問。“我們調研時發現,在旅游旺季,西寧市、海東市的酒店‘一房難求’,回遷安置村距離機場、高鐵站很近,發展民宿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下紅庄村黨支部書記殷恆吉說:“以前村民大部分外出打工,如今隨著民宿產業發展蒸蒸日上,大家紛紛選擇回到家鄉辦民宿。”
在殷恆吉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下紅庄村2023年重點建設的民宿項目——河湟客棧,客棧裡各類設施一應俱全。服務員韓玉花是小峽街道柳灣村村民,正忙著整理客房衛生。“一個月能有2800元的收入。離家近,走路都不到10分鐘,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日子越過越紅火。”面對記者,韓玉花說。
(本報記者 王雯靜 萬瑪加 本報通訊員 張涵)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