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民生清單”變為群眾的“幸福賬單”

冒小飛
2023年12月18日09:03 | 來源:學習時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當前正在開展的主題教育鮮明地把“踐行宗旨為民造福”作為目標之一,就是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努力把“民生清單”變為群眾的“幸福賬單”,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做好民生工作首先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始終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摒棄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割裂開來的觀點,正確把握兩者的辯証關系,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要認識到發展是前提和基礎,隻有不斷做大“蛋糕”,才有足夠的資金資源用於加大民生投入、補齊民生短板,才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民生連著內需,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破解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在更高水平、更高質量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就能為經濟增長找到持久動力,就能打開社會活力的閘門,用14億多人民“穩穩的幸福”支撐起“中國號”巨輪的行穩致遠。

“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必須講究方式方法。要堅持“兩點論”,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就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盡最大努力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量力而行就是堅持從實際出發,不做超越發展階段的事,不做過度承諾,但承諾了的就要兌現,決不能開“空頭支票”。堅持“重點論”,分清輕重緩急,有主次、有節奏地穩步推進。比如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突出做好關鍵時點、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時分工合作、協同推進各方面民生工作,政府部門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引導市場力量重點提供差異化、高品質的民生產品。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做好民生工作必須匡正干的導向,從政府想為民辦事轉向從群眾訴求出發做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更加深入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緊緊圍繞民之所需、民之所難安排好民生實事,對群眾訴求既有一辦一、持之以恆抓,又舉一反三、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更加精准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作決策、定政策,設身處地為群眾考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更加善於調動基層積極性,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更好地把群眾發動起來,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來。有“不以事小而不為”的責任心,既辦好人民群眾牽腸挂肚的民生大事,也做好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身邊小事,“致廣大而盡精微”,更好滿足群眾期待。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民生事業亦是如此。要想從長遠上、根本上解決民生問題,必須深化改革、勇於創新,建立堅實的制度保障。比如,保証群眾住有所居,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形成完善的住房供應體系﹔解決群眾就醫難題,必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能力﹔讓廣大老年人安享晚年,需要深化養老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發展,將更多專業化、便利化養老服務送到老年人身邊。還有垃圾分類、物業管理等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不能搞“一陣風”,必須著力構建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因地制宜的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隻要廣大黨員、干部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就一定能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好日子。

(責編:王珂園、宋美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