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六十載歷久彌新的密碼

雷梅珍 趙月枝
2023年12月29日07:54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周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周年。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楓橋經驗陳列館時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60年來,正是始終堅持以黨的領導為主心骨、以基層群眾為主體、以和合文化為主線、以基層社會為主場,“楓橋經驗”在鮮活的實踐與線索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展現出歷久彌新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新征程上,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是我們筑牢善治之基,凝聚奮進力量的必答考卷。

黨的領導是主心骨。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縣楓橋鎮干部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改革開放后,廣大干部群眾堅持黨的領導,創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新時期“楓橋經驗”,為化解影響基層社會穩定的各類矛盾和糾紛提供了有效方法。進入新時代,多地干部群眾扎實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基層治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把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基層一線,在傳承和弘揚中發展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基層群眾是主體。“楓橋經驗”重要的一條,就是做好群眾工作。沒有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就沒有“楓橋經驗”。60年來,“楓橋經驗”正是堅持群眾路線,依靠和造福基層群眾主體,才匯聚起了基層治理的強大合力。依靠群眾是“楓橋經驗”的力量所在。黨員干部要始終把群眾放在社會治理的主體位置上,善於從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激活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進而提高社會治理成效。造福群眾是“楓橋經驗”的落腳點。從就地化解矛盾,到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再到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黨員干部要緊緊抓住為群眾創造安居樂業大環境這一主要任務,把社會中各群體、各階層更好團結起來,實現社會活躍有序的良好局面。

和合文化是主線。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的諸暨,有著2000多年的建城史,擁有深厚的和合文化和儒家文化底蘊。和合文化體現了在差異性與多樣性中尋求共存與發展的中華文明理念,為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提供了有效途徑。千百年來,和合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崇尚俠義又注重仁愛、善於說理又倡導德行的品格。同樣濃厚的儒家耕讀傳統又培育出了大量鄉賢,他們既敢為天下先又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奉獻精神與合作理念。正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催生了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普遍意義的“楓橋經驗”,並將持續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迸發巨大效能。

基層社會是主場。基層社會既是產生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的“源頭”,也是協調利益關系和疏導社會矛盾的“閘口”,抓住了基層社會這個最大主場,也就下好了社會治理的“先手棋”。“楓橋經驗”60年的豐富和發展,始終圍繞基層社會的主場,並隨著基層社會的變化發展而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舉例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楓橋干部群眾成立基層綜合治理領導小組,重視群防群治隊伍建設和各種規范建設,在工作中抓早、抓小、抓初、抓源頭,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進入新時代,楓橋干部群眾聚焦城鄉社區主陣地,加強各種調節功能社會組織建設,“老楊調解中心”、暨陽“江大姐調解”、“紅楓義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調解品牌不斷涌現,數字化條件下的基層社會平安網絡越織越密。

踏上新征程,我們要踔厲奮發、不懈探索,續寫新時代“楓橋經驗”嶄新篇章,以“基層之治”夯實“中國之治”,讓人民群眾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分別系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