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實踐邏輯

張明 郭廣銀
2024年01月02日08:0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興盛。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在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必然要求,也是歷史前進和時代發展提出的重大任務。

領導力量:牢牢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不動搖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建立在特定經濟基礎上的理論反映,是特定階級立場和階級利益的集中表達,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的根本保障。

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確立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是歷史的結論和現實的必然。馬克思主義以其徹底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照亮了人類探索真理、實現解放的道路,也改寫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使中國人民在思想上實現了從被動向主動的轉變。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代”之維,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角度而言,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賦予的。中華傳統文明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激活”下生發出當代形態,在與當代實踐、當代生活的交互貫通中實現了現代轉型。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理想信念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總開關”。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夯實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根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深刻總結和充分運用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變化,以嶄新的思想內容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堅持不懈用這一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將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方方面面。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兩度召開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強調“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全黨動手”﹔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根本保証”﹔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要求“群眾在哪兒,我們的領導干部就要到哪兒去”﹔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是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根本保証”﹔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我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始終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不動搖,將黨的領導貫穿工作各方面、各環節是根本保障。

精神根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歷史主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隻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對文化自信的集中表達和未來延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裡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守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從傳統文化的豐厚資源庫中汲取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智慧滋養﹔同時,要走出“書齋”、走出“典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當代社會生產和當代文化形態相互融合。

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寶貴精神財富,既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又彰顯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特別是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動體現,成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自信自立姿態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科學道路,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政治性,是塑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內在特色的強大力量,也是凸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社會主義價值屬性的重要支撐。

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顯著成就基礎上,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是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堅定文化自信最為堅實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本質上就是要從文化的歷史縱深出發,深刻把握我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從文化和文明層面不斷增強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理論底氣。

根本方法: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二個結合”,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深入推進“第二個結合”,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方法。

正確處理現代和傳統之間的關系,即產生於現代機器化大生產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生發於自然經濟基礎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第二個結合”,不是形式上的硬性拼接,也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相互融合基礎上的深刻化學反應。通過“結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成就,形成一種既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凸顯中華文明深厚底蘊的現代新文明。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相交融、與現代社會生活相貫通、與當代文化形態相融合進而成為現代的,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另一方面,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

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豐富實踐智慧,在新時代治國理政偉大實踐中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天下為公”“協和萬邦”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獨特文化基因和精神,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

在“結合”中不斷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一種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遇“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劫難,文化主體性遭遇巨大沖擊。重建文化主體性以實現文明復興,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維。中國共產黨立時代之潮頭、擔復興之重任,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扎根中國大地、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斷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文化主體性的有力彰顯。

推進路徑:堅持扎根本土與面向世界有機統一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文明的更新,更是基於當代中國實踐的偉大創造。必須牢牢堅持扎根本土,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文明建構的養分和力量﹔堅持開放包容,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不斷豐富人類文明百花園。

以中國式現代化夯實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現實根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復歸書齋的“整理國故”,也不是簡單用現代概念改造傳統文化表達形式,而是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產相適應、與現代生活相貫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在扎根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生成,在與現代生產、現代文化的相互交融與調適中不斷成熟,中國式現代化在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的同時,中華文明也構筑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既遵循了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又凸顯了獨具中國現實和文化因素的鮮明特色﹔既代表了中華文明的現代發展方向,也彰顯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全新形態,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養分滋養。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概念表達,包含“中華民族”和“現代”兩個關鍵詞。“中華民族”彰顯出文明建構的“中西之維”,“現代”則彰顯出文明建構的“古今之維”。實際上,近代以來中國仁人志士求索文明復興,始終面臨著“古今中西之爭”,存在“全盤西化”與“復古保守”的兩極對立。中華文明是由多樣文化匯聚而成的,本身就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征,這種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中國共產黨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深入推進“兩個結合”中正確處理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辯証關系,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構筑了科學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實現“堅持老祖宗”與“說新話”的有機統一,既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要秉持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不斷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均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