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群眾不能卡在“最后一公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要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認真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落實好這一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我們堅持人民至上,緊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實在在解決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讓群眾真正從黨的好政策中得到真切實惠和獲得感。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推動一系列惠民政策落地落實、一大批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得到解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但有的地方聯系服務群眾仍停留在“最后一公裡”,使政策始終“走在路上”、服務始終“停在嘴上”、訴求始終“記在紙上”、實惠沒有“落在身上”,最終演變為群眾心中的“盤山路”,看起來很近,卻彎彎繞繞到不了。這種“盤山路”不僅讓黨的好政策流於形式,更是破壞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損害了群眾切身利益、啃食了群眾獲得感,讓群眾心裡堵得慌。“為山九仞,功虧一簣。”這“最后一公裡”便是那一“簣”。
“最后一公裡”表面看是個距離問題,反映的卻是對群眾的情感冷暖。它的產生往往是黨員干部忽視和放鬆了對主觀世界的改造,沒有站穩人民立場,缺乏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耐心、信心和決心,導致政策執行有落差、利益維護有偏差、百姓感受有溫差。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關鍵要打通思想認識上的“最先一公裡”,實現服務群眾情感上的“零隔閡”。黨員干部要樹牢宗旨意識、群眾觀念和正確政績觀,自覺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到群眾中去“趕考”,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真正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家門口,讓群眾及時感受到黨的溫暖和政策的溫度。
“古人懼在末路艱,行百裡者半九十。”“最后一公裡”所涉及的常常是些老大難問題,面對的矛盾更加具體尖銳,解決起來更加費時費力。有時候干部心裡也覺得委屈,覺得出力不討好。說到底,還是本領恐慌的問題。自身本領沒有跟上群眾的需要,內心就會滋生不敢打通的畏難情緒。這要求注重從本領上打通“最后一公裡”,不僅要向書本學、向實踐學,更要向群眾學,實現服務群眾能力上的“零差距”。堅持好運用好“必須堅持人民至上”這一根本立場觀點方法,自覺拜人民為師,把增強本領植根於服務群眾的歷練中,從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練就服務群眾的“鐵肩膀”。
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作風問題,是阻礙打通“最后一公裡”的頑瘴痼疾,也是橫亙在黨群干群關系間的“隔心牆”。打通這道牆,就要注重從行動上打通“最后一公裡”,實現服務群眾作風上的“零失范”。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堅持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就堅決防范和糾正什麼,特別是堅決清除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作風問題。同時,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問題能解決而不解決、推諉扯皮不作為的現象,堅決依規依紀嚴肅處理,確保服務群眾之路暢通無阻。
服務群眾不是一時一事,而是要有常態化的制度保障。沒有制度保障,打通“最后一公裡”就會像堵漏洞一樣,堵住了這一個,還會冒出另一個。這要求注重從制度上打通“最后一公裡”,實現服務群眾機制上的“零空缺”。通過建立健全及時發現和解決損害群眾利益問題的機制,著力補齊制度短板、機制缺項,做到建一個規章堵一個漏洞、立一項制度治一項頑疾。及時把服務群眾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經驗以制度形式規范起來、固定下來,把實踐成果轉化為制度成果,推而廣之、廣而用之,做到長效常治。
聯系服務群眾,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要堅定不移踐行人民至上理念,堅持把讓群眾滿意作為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准,多措並舉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讓群眾更多更公平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以實際行動答好新時代服務群眾的新考卷。
Copyright © 1997-202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