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徐奉臻 郝睿琦
2023年08月07日09:31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基于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形成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展示事物内在联系的原理性、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改变现实的实效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深化规律性认识,应从理论、文化、历史和现实维度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发机制,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的阐释与要求。

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中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民选择,既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具有真理性与科学性,又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超越其生发时代的人类思想精华,其价值追求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成为党把握规律、创新理论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进行理论创新,要在“守正”层面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根本,在“创新”层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是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时代,并由此深刻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过程,也是用中国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并由此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进行理论创新。文化关乎国运兴衰,是培育理论的深厚土壤、涵养理论创新的思想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植根本国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枝繁叶茂,是因为两者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民为邦本”的价值观、“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等方面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是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由此激活其革新的内生动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党理论创新的前提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在踔厉奋发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史,党从成立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懈探索中开拓创新,形成体系化和学理化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体系化”体现在作为整体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系统性、有机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构成该理论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两次“新的飞跃”,体现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学理化”体现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回答何以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何以迈入和建设社会主义、何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理论创新历程,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时代性,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行”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揭示了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行动指南而非教条的理论创新之学理。

在新时代的实践需要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是时代声音和实践先导,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新时代以来,出现许多迫切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来回答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使新时代成为需要理论而且也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个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六个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主要内容,是其体系化和学理化的主要标志。“十个明确”从战略上明确往哪走,具有方向性;“十四个坚持”从路径上明确如何走,具有实践性。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充分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现程度,以及理论对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新征程上,“两个大局”深度互动,党统揽“四个伟大”的使命更加严峻和复杂。只有应时而动,不断提出具有全局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新理念及新论断,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焕发更强大的真理力量。

实践无止境,党的理论创新无止境。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彰显“为什么能”“为什么行”“为什么好”,是党理论创新的经验,也是党理论创新的要求。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和问题导向,不断创新体系化和学理化的科学理论,才能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作者分别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编:王先进、王珂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