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23年11月13日08:09 | 来源:中国军网
小字号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主席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要指示,明确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原则要求和实践路径,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主席提出并明确“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必将从精神文化上凝聚起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共同的思想基础、精神意志和文化追求,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基石和精神纽带。那些走向动荡、趋于分裂,乃至最终分崩离析的政党、社会和国家,大都有着缺乏共同文化基石的深刻教训。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用“新的文化使命”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就能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思想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凝聚起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经由“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用“新的文化使命”引领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就能进一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道路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特别是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起来,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可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已经内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中,并焕发出持久的精神魅力与文化光辉。坚定文化自信,就能进一步坚持中国人民在创造中国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就能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无比广阔的舞台、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贯穿我们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不崇洋媚外也不极端排外,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崭新的面貌、自信的步伐迈向未来。

进入新时代,习主席就秉持开放包容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提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强调“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真诚呼吁世界各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这些精辟论述,为我们深化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明晰了方向。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主席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从物种、技术,到资源、人群,再到思想、文化,中华文明正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秉持开放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我们就能在开放包容中涵养中华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其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要不断培育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对文化建设来说,坚持守正创新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的根本要求。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思想文化工作“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蕴含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繁荣兴盛的“基因密码”,彰显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和民族智慧。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以“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不日新者必日退”。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也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执笔:彭春淋、王强、刘光明)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