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是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回应时代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理论创新。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和拓展。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一以贯之的持续探索,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结合,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就推动共同富裕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早在2000多年前,先贤即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一个繁荣、富裕、公正、平等社会的美好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理想社会的向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切和回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在高质量发展中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关切和回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深刻把握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
共同富裕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新”,是因为它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西方现代文明遵循的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遵循的是人的逻辑,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造福人民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展示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个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追求富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目标。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解决好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与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进展。我们坚持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持续巩固丰硕成果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积累了重要的宝贵经验。
一是明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就难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创新驱动发展,做大做好“蛋糕”,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党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加快推进从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9771元,增长到2022年的85698元。这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是把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作为关键举措。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既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防止两极分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我国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取缔非法收入,通过提低、扩中、调高,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长到2022年的36883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3%下降到2022年的30.5%;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增加。
三是把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是我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一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我国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发展的均衡性显著提升。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缩小至2022年的1.50、1.64。聚焦城乡均衡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2年的6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缩小到2022年的2.4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四是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目标。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能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相统一,既通过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
当前,我们已经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进一步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必须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着力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必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宏伟蓝图已经擘画,我们要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Copyright © 1997-2024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